正益煤矿5号煤层回采工作面涌水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7 04:49
为掌握正益煤业开采5号煤层期间矿井充水特征,采用数值计算、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手段对工作面涌水特征进行研究,确定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20 m,底板塑性破坏深度为7.5 m,底板突水系数为0.026 MPa/m,底板奥灰承压水无突水危险,确定矿井正常涌水水源为上覆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预测工作面最大涌水量为271 m3/h,研究成果为矿井水害的防治提供基础技术资料。
【文章来源】:煤炭与化工. 2020,43(07)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数值模型示意
图1 数值模型示意根据图2可以看出,工作面推进40 m后,顶板出现大范围的塑性破坏区,塑性区发育高度约为11.5 m,底板较完整,无明显的塑性破坏区域;工作面推进80 m后,顶板岩性塑性破坏范围明显增大,塑性破坏区发育高度达到18.5 m,且底板出现明显的塑性破坏区域,最大破坏深度为7.5 m;工作面推进距离继续增大至120 m、150 m,顶板塑性区发育高度稳定在18.5 m,底板塑性区发育深度稳定在7.5 m。据此可知,正益煤业5号煤层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约为18.5m,底板塑性破坏深度为7.5 m。
由图3可以看出,50101胶带顺槽疏水作用明显,掘进初期涌水量最大达到90 m3/h,然后随着掘进工作面的推进,涌水量逐渐减小至40 m3/h,涌水量最终稳定在40 m3/h左右。50101回风顺槽掘进初期涌水量较小,随着掘进工作面推进,涌水量逐渐增大至92 m3/h,之后涌水量又逐渐衰减值23 m3/h。掘进工作面主要涌水形式为顶板淋水,涌水量整体较稳定,未发生较大的涌水事故。图3 掘进工作面涌水量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回采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实测研究[J]. 孙伟利.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0(01)
[2]东庞矿6号煤带压开采水文地质安全评价[J]. 马丽华. 煤炭与化工. 2020(02)
[3]基于APSO-LSSVM模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J]. 毛志勇,赖文哲,黄春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4]导水裂隙带动态发育规律及覆岩含水层涌水量预计[J]. 李路,乔伟,甘圣丰,单景新,程香港,赵世隆. 煤炭科学技术. 2020(S1)
本文编号:3441144
【文章来源】:煤炭与化工. 2020,43(07)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数值模型示意
图1 数值模型示意根据图2可以看出,工作面推进40 m后,顶板出现大范围的塑性破坏区,塑性区发育高度约为11.5 m,底板较完整,无明显的塑性破坏区域;工作面推进80 m后,顶板岩性塑性破坏范围明显增大,塑性破坏区发育高度达到18.5 m,且底板出现明显的塑性破坏区域,最大破坏深度为7.5 m;工作面推进距离继续增大至120 m、150 m,顶板塑性区发育高度稳定在18.5 m,底板塑性区发育深度稳定在7.5 m。据此可知,正益煤业5号煤层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约为18.5m,底板塑性破坏深度为7.5 m。
由图3可以看出,50101胶带顺槽疏水作用明显,掘进初期涌水量最大达到90 m3/h,然后随着掘进工作面的推进,涌水量逐渐减小至40 m3/h,涌水量最终稳定在40 m3/h左右。50101回风顺槽掘进初期涌水量较小,随着掘进工作面推进,涌水量逐渐增大至92 m3/h,之后涌水量又逐渐衰减值23 m3/h。掘进工作面主要涌水形式为顶板淋水,涌水量整体较稳定,未发生较大的涌水事故。图3 掘进工作面涌水量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回采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实测研究[J]. 孙伟利.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0(01)
[2]东庞矿6号煤带压开采水文地质安全评价[J]. 马丽华. 煤炭与化工. 2020(02)
[3]基于APSO-LSSVM模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J]. 毛志勇,赖文哲,黄春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4]导水裂隙带动态发育规律及覆岩含水层涌水量预计[J]. 李路,乔伟,甘圣丰,单景新,程香港,赵世隆. 煤炭科学技术. 2020(S1)
本文编号:3441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44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