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多源共享数据的北极航道安全保障系统开发

发布时间:2017-05-04 07:02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源共享数据的北极航道安全保障系统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北极航道是指通过北冰洋海域连接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海上通道,分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是连接亚洲和欧洲、北美主要港口之间的海上最短通道。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大大拉近我国与欧洲、北美等地国家之间的通航距离,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经济意义。但是,北极地区气候恶劣,大部分海区常年被海冰覆盖,大规模开通仍存在很大的难度。在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融化加剧的趋势下,’已有外国商船在无破冰船的帮助下,实现了夏季从欧洲到亚洲的独立航行。在破冰船的帮助下,北极航道的通航时间将会延长。北极战略位置突出,环北极国家对北极问题日益重视,我国也在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国。但我国对于北极航道以及所经海域的自然、气候、海况等信息了解不多。与常规航道基础数据相比,海冰及其分布范围成为影响北极航道是否通航的首要因素,同时还包括海上能见度、海浪等水文气象数据。开通北极航道,亟需整合北极航道相关基础信息,而网络共享数据为我们构建北极航道安全保障系统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但是共享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分布范围比较大,大多没有和航道联系起来,同时不同服务机构发布的数据在数据格式、数据内容、发布时间间隔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需要构建新的系统来整合相关信息,实现北极航道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本项研究是以北极东北航道为例,采用共享数据,将海冰、能见度、海浪作为核心数据,基于World Wind开源软件,利用C#语言和Visual Studio 2005开发环境,设计构建了北极航道安全保障系统。该系统除了具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利用航道海域海冰覆盖度、能见度和海浪定量分析,为航海部门提供航道规划的建议,为航行船只提供航行海域综合报告。
【关键词】:北极航道 东北航道 海冰 地理信息系统 World Wind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698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22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5
  • 1.1.1 选题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9
  • 1.2.1 北极航道研究15-16
  • 1.2.2 北极环境监测16-17
  • 1.2.3 数字航道17-19
  • 1.2.3.1 航道管理的发展17-18
  • 1.2.3.2 数字航道的应用18-19
  • 1.3 研究目标、内容19-22
  • 1.3.1 研究目标19-20
  • 1.3.2 研究内容20
  • 1.3.3 技术路线20-22
  • 第二章 影响北极航道的自然因素22-28
  • 2.1 研究区域概况22-23
  • 2.2 航道安全保障影响因素23-27
  • 2.2.1 影响因素23-24
  • 2.2.2 水文气象条件因素对航行的影响24-27
  • 2.2.2.1 海冰对航行的影响24-25
  • 2.2.2.2 海上能见度对航行的影响25-26
  • 2.2.2.3 海浪对航行的影响26
  • 2.2.2.4 其他因素对航行的影响26-27
  • 2.3 航道数据特点及构成27-28
  • 第三章 东北航道数据处理28-44
  • 3.1 航道海区28-30
  • 3.2 航道地形数据30
  • 3.3 海冰数据30-40
  • 3.3.1 数据来源30-33
  • 3.3.2 数据处理33-36
  • 3.3.2.1 时频处理33
  • 3.3.2.2 空间格式处理33-34
  • 3.3.2.3 数据处理流程34-35
  • 3.3.2.4 数据校验35-36
  • 3.3.3 海冰分析36-40
  • 3.4 水文气象数据40-43
  • 3.4.1 气象局水文气象数据41-42
  • 3.4.2 科考船实测数据42-43
  • 3.5 其他数据43-44
  • 第四章 系统设计44-59
  • 4.1 系统总体设计44-48
  • 4.1.1 需求分析44-45
  • 4.1.1.1 数据分析44
  • 4.1.1.2 功能分析44-45
  • 4.1.2 设计目标45
  • 4.1.3 框架设计45-48
  • 4.1.3.1 数据层45-46
  • 4.1.3.2 逻辑层46
  • 4.1.3.3 表示层46-48
  • 4.1.4 系统构成48
  • 4.2 数据库设计48-59
  • 4.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49-51
  • 4.2.2 海区水文气象数据库51-53
  • 4.2.3 港口动态数据库53-56
  • 4.2.4 自然资源数据库56-59
  • 第五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59-71
  • 5.1 主流三维GIS平台59-60
  • 5.2 系统开发平台60-61
  • 5.2.1 系统开发环境60-61
  • 5.2.2 World Wind核心技术61
  • 5.3 系统实现61-71
  • 5.3.1 系统基本功能62
  • 5.3.2 信息查询功能62-68
  • 5.3.2.1 海区动态管理62-64
  • 5.3.2.2 港口信息管理64-67
  • 5.3.2.3 船舶信息管理67-68
  • 5.3.3 航行决策功能68-71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71-74
  • 6.1 总结71-72
  • 6.2 展望72-74
  • 参考文献74-78
  • 致谢78-79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元,邵春才,严德成,董须瑜;我国海冰物理力学性质的初步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1983年01期

2 吴杰;美国海冰专家来华讲学[J];海洋环境科学;1986年03期

3 孟广琳,王仁树;海冰的介电理论与遥感[J];海洋环境科学;1993年01期

4 李志军;芬兰海冰研究机构简介[J];海洋环境科学;1996年01期

5 谭树志,苗文东,李桐魁,马毓倩;国际冰符号在渤海海冰管理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7年06期

6 段梦兰,吴永宁,高照杰;海冰环境中海洋石油钢结构的破坏分析[J];石油学报;1999年03期

7 张明元,杨国金;辽东湾北岸海冰物理力学性质[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9年04期

8 符耀庆;;海上石油平台海冰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年06期

9 岳前进,张希,季顺迎;辽东湾海冰漂移的动力要素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10 许映军;顾卫;陈伟斌;徐学仁;张国明;史培军;李宁;崔维佳;;重力法海冰固态自脱盐的姿态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井学;李鑫;席颖;李丙瑞;;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皓微;庞永杰;;海冰的危害及其淡化利用[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帮兵;孙波;田钢;郭井学;张向培;;三维雷达方法探测北极夏季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井学;孙波;;电磁感应方法在波西尼亚湾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刚;季顺迎;吕和祥;岳前进;;海冰的广义双剪粘弹塑性本构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辉碇;;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翟梦茜;;渤海海冰距离侯平均时间序列构建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周琳琳;康建成;益建芳;张小伟;;被动微波遥感与南极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凯;;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杨;海冰预警:科技大显身手[N];经济日报;2010年

2 记者 闫平;海冰淡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经济参考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丁雷;海冰——变害为利正当时[N];大连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李大庆;我首创利用海冰水灌溉农田[N];科技日报;2005年

5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瑜;“行走”海冰上[N];科技日报;2010年

6 王海;海冰:白色灾害还是白色资源[N];中国船舶报;2004年

7 海科;白色灾害——海冰[N];大众科技报;2001年

8 记者 董洪亮;海冰融化可灌田[N];人民日报;2005年

9 唐少曼;全方位立体化开展海冰监测预报[N];中国海洋报;2009年

10 记者 吴越;我国渤海海冰近期发展迅速[N];中国气象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顺迎;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张晰;极化SAR渤海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赵宝刚;渤海辽东湾冰区工程点雷达海冰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4 王瑞学;海冰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波浪与海冰相互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春花;海冰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的断裂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6 纪永刚;基于微波图像的辽东湾海冰典型要素信息提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7 卢鹏;基于图像分析的海冰几何参数和拖曳系数参数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郭井学;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极地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涛;北极快速变化条件下海冰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光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谭冰;海冰热力学参数辨识及脊帆特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刚;夏季北冰洋海冰融化过程中能量分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蕊;北极夏季海冰表面融池形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孙红栋;渤海海冰厚度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4 张升学;海冰输运技术及离心脱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曲俊生;海冰数值模拟预报及工程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6 程一轩;北极夏季风对海冰运动贡献的统计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概;海冰热力学系统解的稳定性及其最优化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于波;辽东湾海冰多极化SAR影像解译分析与分类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高晓冲;海冰离心脱盐分离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余勇;卫星遥感监测渤海辽东湾海冰变化规律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源共享数据的北极航道安全保障系统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44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9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