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灾害社会救助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1 00:0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员密集的住宅建筑也同步增加,而人口集中的住宅建筑一旦发生灾害事故,会造成群众死伤、财产损失及社会秩序混乱等灾难性后果。基于此背景,提出了住宅建筑灾害社会救助研究的思路,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以灾害学、住宅建筑技术、群体心理行为、灾害救助等理论进行铺垫,梳理国内外学者在住宅建筑灾害社会救助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且分析其优劣;总结了中国古代与现代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体系概况,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对我国现有的住宅建筑灾害社会救助体系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优化当前灾害社会救助体系的途径,灾害发生前需要从灾害因素识别、安全规划建设、法律体系的完善、防灾理念的培养、救助规划管理及救助物资储备等方面构建救助体系。在灾害发生时,需要从指挥管理系统的启动、救助资源的调度及现场的应对与控制等方面构建救助体系。灾害发生后,需要从多元化重建主体参与制度的建设、灾后重建实施内容的建设及多元化监督体制的建设等方面构建社会救助体系。表10个;参47篇。
【文章来源】: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
三要素的关系为:D=E∩H∩S,各要素的关系如图2所示:即承灾体(S)、致灾因子(H)、孕灾环境(E)三要素都是灾害(D)的必要与充分的条件,任何一个灾害都是承灾体(S)、致灾因子(H)、孕灾环境(E)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是在灾情大小三个因素的作用不同而已。
2)在灾害管理领导体制方面。政府应对灾害的机构分散在各级政府部门之中,党中央全权负责,地方各级党委统一指挥,各部门各司其职,强调落到主体。我国的防灾规划体系包括中央到地方,主要由国家综合防灾规划和省、自治区作为基本规划,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的内容制定本地区的规划[27],具体如图3。3)在灾害社会救助应急响应方面。发布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在灾害发生24小时内,必须做到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到位、救助物资到位、灾民的救助工作到位等。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进一步规范制定区域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采取救援措施,分析评估灾情和灾区需求,组织捐赠活动,以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这也说明自然灾害救助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在法制道路上走上了正轨[2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险灾害危机管理与研究中的大数据分析[J]. 童星,丁翔. 学海. 2018(02)
[2]基层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江淮地区某乡应对洪涝灾害的实证研究[J]. 韩丹,顾春燕,赵群. 学理论. 2015(14)
[3]灾害系统:灾害群、灾害链、灾害遭遇[J]. 史培军,吕丽莉,汪明,王静爱,陈文方. 自然灾害学报. 2014(06)
[4]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应对机制研究进展[J]. 何爱平,赵仁杰,张志敏. 经济学动态. 2014(11)
[5]大陆灾害社会工作实务反思与本土化启示——基于四川5·12大地震以来的实务经验[J]. 周利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财政支持依据及路径选择——以吉林、安徽、四川三省为例[J]. 何小伟,王克. 农业经济问题. 2013(10)
[7]社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与工具运用[J]. 黄英君. 管理世界. 2013(09)
[8]公路崩塌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价[J]. 齐洪亮,田伟平,李家春. 自然灾害学报. 2013(04)
[9]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创新问题的几点看法[J]. 巴曙松. 保险研究. 2013(02)
[10]汶川大地震宏观震中问题的讨论[J]. 乔建平,黄栋,杨宗佶,孟华君. 灾害学. 2013(01)
博士论文
[1]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 唐桂娟.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城市灾害心理救援应急能力评价研究[D]. 薛寅.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2]中、日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比较研究[D]. 刘增娟.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我国灾民权利保护研究[D]. 程晓莉.四川师范大学 2012
[4]公共危机管理中我国灾害救助制度研究[D]. 宋亚娟.新疆大学 2011
[5]拉萨市社会救助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对策研究[D]. 曹芬.西藏大学 2011
[6]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灾害初探[D]. 刘颖.重庆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88215
【文章来源】: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
三要素的关系为:D=E∩H∩S,各要素的关系如图2所示:即承灾体(S)、致灾因子(H)、孕灾环境(E)三要素都是灾害(D)的必要与充分的条件,任何一个灾害都是承灾体(S)、致灾因子(H)、孕灾环境(E)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是在灾情大小三个因素的作用不同而已。
2)在灾害管理领导体制方面。政府应对灾害的机构分散在各级政府部门之中,党中央全权负责,地方各级党委统一指挥,各部门各司其职,强调落到主体。我国的防灾规划体系包括中央到地方,主要由国家综合防灾规划和省、自治区作为基本规划,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的内容制定本地区的规划[27],具体如图3。3)在灾害社会救助应急响应方面。发布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在灾害发生24小时内,必须做到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到位、救助物资到位、灾民的救助工作到位等。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进一步规范制定区域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采取救援措施,分析评估灾情和灾区需求,组织捐赠活动,以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这也说明自然灾害救助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在法制道路上走上了正轨[2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险灾害危机管理与研究中的大数据分析[J]. 童星,丁翔. 学海. 2018(02)
[2]基层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江淮地区某乡应对洪涝灾害的实证研究[J]. 韩丹,顾春燕,赵群. 学理论. 2015(14)
[3]灾害系统:灾害群、灾害链、灾害遭遇[J]. 史培军,吕丽莉,汪明,王静爱,陈文方. 自然灾害学报. 2014(06)
[4]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应对机制研究进展[J]. 何爱平,赵仁杰,张志敏. 经济学动态. 2014(11)
[5]大陆灾害社会工作实务反思与本土化启示——基于四川5·12大地震以来的实务经验[J]. 周利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财政支持依据及路径选择——以吉林、安徽、四川三省为例[J]. 何小伟,王克. 农业经济问题. 2013(10)
[7]社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与工具运用[J]. 黄英君. 管理世界. 2013(09)
[8]公路崩塌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价[J]. 齐洪亮,田伟平,李家春. 自然灾害学报. 2013(04)
[9]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创新问题的几点看法[J]. 巴曙松. 保险研究. 2013(02)
[10]汶川大地震宏观震中问题的讨论[J]. 乔建平,黄栋,杨宗佶,孟华君. 灾害学. 2013(01)
博士论文
[1]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 唐桂娟.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城市灾害心理救援应急能力评价研究[D]. 薛寅.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2]中、日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比较研究[D]. 刘增娟.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我国灾民权利保护研究[D]. 程晓莉.四川师范大学 2012
[4]公共危机管理中我国灾害救助制度研究[D]. 宋亚娟.新疆大学 2011
[5]拉萨市社会救助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对策研究[D]. 曹芬.西藏大学 2011
[6]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灾害初探[D]. 刘颖.重庆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88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48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