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的煤矿应急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1 21:2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煤炭生产的规模也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煤矿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研究尚不成熟,虽然进行各个企业都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的费用投入,煤矿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可以见得,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杜绝煤矿事故。传统的煤矿事故应急方式主要是以地面救援为主,真正遇险人员的救护是被动的。2010年国务院23号文强制推行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开启了我国新的应急救援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展开,提出了应当建立基于井下避难硐室的煤矿应急救援模型、机制和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事故的特点,得到适合向避难硐室逃生的事故类型,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不同事故的影响范围、破坏程度,发现了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扩散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直接决定了工作面避难硐室(救生舱)的布置位置。结合人员所能承受的冲击波压力,确定了爆炸造成的死亡半径,并以此处作为工作面救生舱的选址。再结合采区和井底车场避难硐室的位置,运用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计算出井下各点到最近的避难硐室(救生舱)的最短耗时路线,从而为井下员工逃生制定直接且有预见性的逃生方案。本文在...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的煤矿应急模型研究


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进回风区段内,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

救生舱,避难硐室,有害气体,人员


图 2.3 永久避难硐室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进回风区段内,具有紧急避险功或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式救生舱是指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避险设施,一般设置在工作面进回风区段内,可随工作面的推进调整

界面图,数据录入,界面,避难硐室


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井下避难硐室的煤矿应急模型研究- 37 -图4.6 数据录入界面该模型中共有 26 个点,可以得到 26 组计算结果,该结果表示任何一点到其余各点所需的时间。例如以点 5(采区变调站)为例,将点 5 设置为出口点,则其余各点到点 5 所需时间如图所示。括号内显示为避灾的最短路径。图4.7 各点到点4的时间和最短路径如图 4.7 中所示,如果避难硐室设置在点 5,附近点 4、点 6、点 7、点 11、点14、点 15、点 19、点 20、点 21、点 22、点 23、点 24、点 25 处的矿工可以在自救器失效前的 25min 之内避灾。而其余各点到达点 5 所需的时间都要大于 25min,因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模型构建[J]. 盛武,高明中,杨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1(06)
[2]矿井避难硐室防护系统研究[J]. 高娜,金龙哲,樊晶光,赵岩,黄志凌,张晓晨.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11)
[3]产煤发达国家煤矿紧急避险体系建设研究[J]. 高明中,盛武.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4]煤矿紧急避险体系构建与应急救援模型研究[J]. 盛武,高明中,杨力,杨德传.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04)
[5]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与发展[J]. 杨大明.  煤炭科学技术. 2010(11)
[6]煤矿采区永久和临时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J]. 胡姣丽.  山西煤炭. 2010(07)
[7]基于应急避难空间的矿山安全防护体系研究[J]. 栗婧,金龙哲,汪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04)
[8]煤矿井下移动救生舱的设计思路[J]. 高广伟,张禄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04)
[9]探讨井下避难硐室在矿井中的应用[J]. 张恩强,王丽,刘名阳,陈强强.  煤矿安全. 2009(07)
[10]“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研发成功[J].   中国矿山工程. 2009(03)

博士论文
[1]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与应急能力评价研究[D]. 史波.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研究[D]. 侯金玲.西安科技大学 2010
[2]基于网络编码组播的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D]. 徐济.北京邮电大学 2010
[3]煤矿井下避灾硐室研究[D]. 王丽.西安科技大学 2009
[4]矿井灾害事故避灾系统研究[D]. 丁延龙.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
[5]煤矿瓦斯爆炸预警技术研究[D]. 熊廷伟.重庆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27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527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3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