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外部流场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09 06:40
AP1000是一种先进的“非能动型压水堆核电技术”,但是目前为止,AP1000非能动安全系统的某些重要安全功能还没有获得验证。因此,对AP1000非能动安全系统进行研究是我们消化、吸收并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的任务之一。AP1000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为电站提供了最终热阱,是保证安全壳完整性的有力保障,而安全壳是设计基准事故中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对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的研究及技术再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的主要原理是钢制安全壳内表面的凝结换热和外表面的蒸发换热以及辐射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通过钢制安全壳的导热进行内外的耦合。本文主要研究钢制安全壳的外侧流场,即蒸发换热以及辐射换热和自然对流过程。在现有的安全壳研究中,简化成矩形通道分析的居多,尤其是辐射换热和自然对流方面的研究,没有建立完整的几何模型。本文建立了1:10的二维辐射换热和自然对流模型及喷淋优化模型,进行了完整流道的计算分析。本文应用GAMBIT建立几何模型和网格化计算域,然后使用先进的流体分析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在辐射换热和自然对流模型中,主要分析了通道宽度、空气进流...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分水堰简图
原尺寸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界面切应力和重力驱动下受热过冷薄膜的破断模型研究[J]. 叶学民,闫俊刚,李春曦,阎维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2]第3代核电技术AP1000核岛技术分析[J]. 黄来,张建玲,彭敏,程贵兵,王伯春,徐湘沪. 湖南电力. 2009(04)
[3]AP1000热工安全程序分析报告[J]. 郭春秋,刘兴民.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8(00)
[4]切应力作用下层流饱和蒸发降膜的传热特性[J]. 叶学民,阎维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11)
[5]高雷诺数下降液膜流动换热分析[J]. 杨阳,陆建峰,王晓东,彭晓峰.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4(S1)
[6]蒸发对过冷降膜换热影响的分析[J]. 师晋生. 化工装备技术. 2004(06)
[7]先进压水堆非能动安全系统研究进展[J]. 肖泽军,卓文彬,陈炳德,白雪松,贾斗南. 核动力工程. 2004(01)
[8]下降液膜在逆向流动空气作用下的换热[J]. 师晋生,张巧珍,刘振义,陈东. 应用力学学报. 2003(04)
[9]实验模拟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中因破口喷射诱发的传热增长(英文)[J]. 牛风雷,厉日竹. 中国核科技报告. 2003(03)
[10]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水分配装置设计[J]. 张廷祥,唐宇. 核动力工程. 2002(S1)
硕士论文
[1]毛细蒸发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D]. 马正军.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2]对冲式止回阀动态特性分析[D]. 冯章俊.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30131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分水堰简图
原尺寸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界面切应力和重力驱动下受热过冷薄膜的破断模型研究[J]. 叶学民,闫俊刚,李春曦,阎维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2]第3代核电技术AP1000核岛技术分析[J]. 黄来,张建玲,彭敏,程贵兵,王伯春,徐湘沪. 湖南电力. 2009(04)
[3]AP1000热工安全程序分析报告[J]. 郭春秋,刘兴民.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8(00)
[4]切应力作用下层流饱和蒸发降膜的传热特性[J]. 叶学民,阎维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11)
[5]高雷诺数下降液膜流动换热分析[J]. 杨阳,陆建峰,王晓东,彭晓峰.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4(S1)
[6]蒸发对过冷降膜换热影响的分析[J]. 师晋生. 化工装备技术. 2004(06)
[7]先进压水堆非能动安全系统研究进展[J]. 肖泽军,卓文彬,陈炳德,白雪松,贾斗南. 核动力工程. 2004(01)
[8]下降液膜在逆向流动空气作用下的换热[J]. 师晋生,张巧珍,刘振义,陈东. 应用力学学报. 2003(04)
[9]实验模拟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中因破口喷射诱发的传热增长(英文)[J]. 牛风雷,厉日竹. 中国核科技报告. 2003(03)
[10]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水分配装置设计[J]. 张廷祥,唐宇. 核动力工程. 2002(S1)
硕士论文
[1]毛细蒸发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D]. 马正军.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2]对冲式止回阀动态特性分析[D]. 冯章俊.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30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53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