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近距离煤层下分层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分布规律

发布时间:2022-01-03 17:25
  针对新维煤矿8104综采工作面开采煤层含硫量较高且局部富集、采空区遗煤多、距离上层采空区近等客观情况,研究了其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分布规律。实施过程中,采用束管监测系统实时测试采空区气体场分布,在此基础上以O2浓度变化作为主要标志、温度变化为辅助标志划分了8104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的"三带"范围,并采用数值模拟方式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测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最终确定了该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带范围:进风侧为40.5~95.5 m,回风侧为15.3~59.7 m。 

【文章来源】:煤矿安全. 2020,51(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近距离煤层下分层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分布规律


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点布置

变化曲线,测点,温度,变化曲线


从图2、图3分析可知,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各测点O2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进风侧1#测点在推进41.3 m时,O2浓度下降到14.65%,在推进至96m时,O2浓度逐渐降至4.89%。根据图3中O2浓度变化规律,估计1#测点应在40.5 m时O2浓度降至15%,在95.5 m时O2浓度降至5%。41.3~96 m之间温度明显上升,最高温度达到29℃,96 m之后温度逐渐下降。测试结果表明40.5~95.5 m为自燃带,95.5 m之后进入窒息带。2#测点在推进42.4 m时,O2浓度下降到14.54%,在推进至93.2 m时,O2浓度逐渐降至4.98%。估计2#测点在推进至40 m时O2浓度降至15%,在93 m时降至5%。42.4~93.2 m之间温度上升明显,最高温度达到29℃,之后温度逐渐下降。测试结果表明40~93 m为自燃带。图3 各测点O2体积分数变化曲线

变化曲线,测点,体积分数,变化曲线


图2 各测点温度变化曲线回风侧3#测点由于进入采空区后不久即损坏,故未统计该测点数据。4#测点在推进15.3 m时,O2浓度下降到15%,在推进至59.7 m时,O2浓度逐渐降至5%。15.3~59.7 m之间温度上升明显,最高温度达29.7℃。4#测试结果表明15.3~59.7 m为自燃带,59.7 m之后进入窒息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层分层前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数值模拟[J]. 文虎,张泽,赵庆伟,刘文永,郭军.  煤矿安全. 2017(03)
[2]综采面动态注氮作用下采空区“三带”分布及防灭火技术研究[J]. 尹晓雷,戴广龙,吴彬,黄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10)
[3]不同煤自燃特性参数下采空区“三带”分布规律的研究[J]. 朱红青,和超楠,秦晓峰,杨成轶.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4(03)
[4]煤体多孔介质孔隙度的分形特征研究[J]. 李子文,林柏泉,郝志勇,高亚斌,刘非非.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3(03)
[5]综采放顶煤采空区“三带”宽度的确定及防灭火技术[J]. 史磊,秦汝祥,戴广龙,滕丽影.  煤炭技术. 2012(11)
[6]基于氧气浓度分布规律的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特征研究[J]. 程卫民,孙路路,张孝强.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2(05)
[7]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煤炭自燃“三带”的划分及实测[J]. 邓凯,袁树杰.  煤矿安全. 2012(05)
[8]综采工作面采空区“三带”的测定分析与应用[J]. 刘兆明,孙占刚.  煤矿安全. 2010(06)
[9]采空区自燃“三带”微循环理论及漏风流场数值模拟[J]. 杨胜强,徐全,黄金,褚廷湘.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9(06)
[10]常村煤矿2106综放面采空区“三带”规律及自燃危险性研究[J]. 徐精彩,张辛亥,邓军,文虎,王占榜,金永飞.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本文编号:3566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566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6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