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灾后重建规划比较研究 ——以汶川、阪神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3 23:48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全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5%,其中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占70%。我国历史上多个城市因地震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其城市的发展某种程度与城市的震害相伴随。这决定城市规划在减灾防灾方面的任重道远,城市抗震能力的提高受到越来越的重视。地震灾害不可避免,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不断重演。日本自古以来深受地震灾害的困扰,其震后重建经验和手段也相对更加丰富和成熟。2008年以来,我国相继遭受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两个大型震灾,给社会带来巨大伤害的同时也给灾后重建规划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而汶川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也以边实践边探索的方式宣告完成。文章以汶川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为例,对汶川灾后重建规划和神户市复兴计划进行内容、制度和结果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两者的组织机制、体系结构、规划目标和重点的差异性,并探究差异存在的原因,建立适合我国的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框架,为今后的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提供借鉴。文章共分为三大部分,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理论构建与研究综述,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前者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内容和框架;后者综述震后城市重建与规划...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基础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震后城市重建与规划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2.1 地震灾害相关理论研究
2.1.1 地震灾害的特点
2.1.2 地震灾害比较学
2.2 震后城市重建相关理论研究
2.2.1 灾后重建的概念
2.2.2 灾后重建的阶段
2.3 灾后重建规划的理论共识
2.3.1 灾难的延时性
2.3.2 城市恢复力(Urban Resilience)
2.3.3 灾后重建规划战略
2.4 震后城市重建与规划相关案例研究
第三章 研究案例基本概况
3.1 比较研究地区的特点
3.1.1 地震以前的神户
3.1.3 地震以前的北川
3.1.4 震前研究区比较
3.2 地震灾情比较
3.2.1 阪神-淡路大地震
3.2.2 汶川大地震
3.2.3 地震灾情比较
第四章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规划
4.1 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4.1.1 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
4.1.2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4.2 灾后发展重建规划(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规划)
4.2.1 选址新县城异地重建
4.2.2 北川灾后重建的基本理念
4.2.3 生命线系统发展
4.2.4 公共服务设施发展
4.2.5 发展重建与产业优化
4.2.6 发展重建与社会建设
4.2.7 发展重建与生态文明
4.2.8 发展重建与文化传承
4.3 《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4.3.1 人口与用地规模
4.3.2 经济与产业发展
4.3.3 公共服务设施
4.3.4 生命线系统
第五章 神户市复兴计划
5.1 复兴的基本观点
5.2 建设安全城市
5.2.1 安全城市的体系
5.2.2 防灾生活圈
5.2.3 防灾城市基底
5.2.4 防灾管理
5.3 市区的复兴计划
5.3.1 基本理念
5.3.2 中心区复兴计划
5.3.3 东城区复兴计划
5.3.4 西城区复兴计划
5.4 《复兴计划》实施效果评价
5.4.1 《复兴计划》第一个五年期间实施成果
5.4.2 《复兴计划》的实现
第六章 中日灾后重建规划差异分析
6.1 灾后重建组织机制
6.1.1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机构设置
6.1.2 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机构设置
6.1.3 灾后重建规划团队的专业性与行动力
6.2 灾后重建规划体系结构
6.2.1 北川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框架
6.2.2 神户市复兴计划》的构成
6.2.3 灾后重建规划的关注重点
6.3 灾后重建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6.4 法律法规依据与管理体制
第七章 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框架
7.1 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框架
7.2 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框架
7.3 灾后重建规划责任组织
7.4 灾后重建规划支撑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与启示
8.2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567215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基础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震后城市重建与规划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2.1 地震灾害相关理论研究
2.1.1 地震灾害的特点
2.1.2 地震灾害比较学
2.2 震后城市重建相关理论研究
2.2.1 灾后重建的概念
2.2.2 灾后重建的阶段
2.3 灾后重建规划的理论共识
2.3.1 灾难的延时性
2.3.2 城市恢复力(Urban Resilience)
2.3.3 灾后重建规划战略
2.4 震后城市重建与规划相关案例研究
第三章 研究案例基本概况
3.1 比较研究地区的特点
3.1.1 地震以前的神户
3.1.3 地震以前的北川
3.1.4 震前研究区比较
3.2 地震灾情比较
3.2.1 阪神-淡路大地震
3.2.2 汶川大地震
3.2.3 地震灾情比较
第四章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规划
4.1 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4.1.1 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
4.1.2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4.2 灾后发展重建规划(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规划)
4.2.1 选址新县城异地重建
4.2.2 北川灾后重建的基本理念
4.2.3 生命线系统发展
4.2.4 公共服务设施发展
4.2.5 发展重建与产业优化
4.2.6 发展重建与社会建设
4.2.7 发展重建与生态文明
4.2.8 发展重建与文化传承
4.3 《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4.3.1 人口与用地规模
4.3.2 经济与产业发展
4.3.3 公共服务设施
4.3.4 生命线系统
第五章 神户市复兴计划
5.1 复兴的基本观点
5.2 建设安全城市
5.2.1 安全城市的体系
5.2.2 防灾生活圈
5.2.3 防灾城市基底
5.2.4 防灾管理
5.3 市区的复兴计划
5.3.1 基本理念
5.3.2 中心区复兴计划
5.3.3 东城区复兴计划
5.3.4 西城区复兴计划
5.4 《复兴计划》实施效果评价
5.4.1 《复兴计划》第一个五年期间实施成果
5.4.2 《复兴计划》的实现
第六章 中日灾后重建规划差异分析
6.1 灾后重建组织机制
6.1.1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机构设置
6.1.2 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机构设置
6.1.3 灾后重建规划团队的专业性与行动力
6.2 灾后重建规划体系结构
6.2.1 北川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框架
6.2.2 神户市复兴计划》的构成
6.2.3 灾后重建规划的关注重点
6.3 灾后重建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6.4 法律法规依据与管理体制
第七章 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框架
7.1 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框架
7.2 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框架
7.3 灾后重建规划责任组织
7.4 灾后重建规划支撑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与启示
8.2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567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56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