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视阈下的防灾减灾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4 08:31
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们的心里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除此之外,各种人为事故造成的灾害,以极大的广度和力度影响和冲击着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面对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灾害,在防灾、减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等多方面更应该被我们作为一个工程系统。更应该注重防灾减灾措施的动态性、整体性、普遍性、目的性、开放性和战略性。防灾减灾活动越来越明显地具有系统化及复杂系统特征,灾害影响因素非常多,影响面及防灾减灾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关系及环境影响复杂;属性及目标多样;人的因素及经济性突出等,必须确立现代系统观,有效应对和解决好现代防灾减灾工程系统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想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建立并且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观念,增强减灾意识,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就必须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运用工程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把防灾减灾体系构建当做一项社会工程。本文可以在防灾减灾体系整体或局部构建过程中,提供政策和规划制定的新视角,技术运用的新模式。提出了从社会工程设计审视防灾减灾体制的构建,第一,对防灾减灾的哲学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即在社会工程哲学的框架下,研究社会工程与防灾减灾之间的体系关联。发现两...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难点及其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四、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社会工程与防灾减灾
一、 灾害的历史回顾
(一) 灾害的定义
(二) 灾害的分类
(三) 灾害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
二、 社会工程的内涵及本质属性
(一) 社会性
(二) 系统性
(三) 复杂性
三、 社会工程的中心、主题、目标
(一) 社会工程的中心是体制设计
(二) 社会工程的主题是解决社会问题
(三) 社会工程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
四、 防灾减灾的体系建设
(一) 防灾减灾的内涵
(二) 防灾减灾的政策、技术演变
(三) 防灾减灾的体制与机制建设
第三章 防灾减灾的工程化趋势
一、 防灾减灾工作从社会技术指向社会工程的转化动力
(一) 内外条件
(二) 技术异化
(三) 范式超越
二、 防灾减灾工作从社会技术指向社会工程的现实需要
(一) 以人为本的防灾减灾“人理”与“技理”
(二) 工程共同体背景下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三) 大科学工程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防灾减灾战略建设
三、 防灾减灾工作从社会技术指向社会工程的逻辑路径
第四章 防灾减灾体系工程的设计创新
一、 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法
(一) 系统论方法
(二) 认识论方法
(三) 历史与逻辑方法
二、 防灾减灾体系工程的设计原则
(一) 制度设计的整合性
(二) 价值判断的多重性
(三) 生态工程的兼容性
三、 防灾减灾体系工程的设计制度创新
(一) 制度的管理形式创新
(二) 制度演化分析范式重建
结论
参考书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工程的理论基础构建与现实应用[J]. 付艳军,李贞娟. 改革与开放. 2010(20)
[2]寻找技术社会的希望——马尔库塞单向度技术理念分析[J]. 朱凤青,李文彬. 学习与探索. 2009(03)
[3]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信息化与数据挖掘[J]. 陈九龙.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02)
[4]E-Science(科研信息化)对现代科学的影响[J]. 秦长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08)
[5]为技术决定论辩护[J]. 陈昌曙,罗茜.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9)
[6]现代生态思维的价值视域[J]. 王国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7]走向深层发展伦理学——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伦理学意蕴[J]. 陈忠. 伦理学研究. 2006(04)
[8]工程共同体中的工人——"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一[J]. 李伯聪.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02)
[9]国家公共安全和公民知情权——“非典”事件引起的法律思考[J]. 杨燕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非典危机中的民众脆弱性分析[J]. 彭宗超,钟开斌.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642354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难点及其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四、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社会工程与防灾减灾
一、 灾害的历史回顾
(一) 灾害的定义
(二) 灾害的分类
(三) 灾害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
二、 社会工程的内涵及本质属性
(一) 社会性
(二) 系统性
(三) 复杂性
三、 社会工程的中心、主题、目标
(一) 社会工程的中心是体制设计
(二) 社会工程的主题是解决社会问题
(三) 社会工程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
四、 防灾减灾的体系建设
(一) 防灾减灾的内涵
(二) 防灾减灾的政策、技术演变
(三) 防灾减灾的体制与机制建设
第三章 防灾减灾的工程化趋势
一、 防灾减灾工作从社会技术指向社会工程的转化动力
(一) 内外条件
(二) 技术异化
(三) 范式超越
二、 防灾减灾工作从社会技术指向社会工程的现实需要
(一) 以人为本的防灾减灾“人理”与“技理”
(二) 工程共同体背景下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三) 大科学工程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防灾减灾战略建设
三、 防灾减灾工作从社会技术指向社会工程的逻辑路径
第四章 防灾减灾体系工程的设计创新
一、 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法
(一) 系统论方法
(二) 认识论方法
(三) 历史与逻辑方法
二、 防灾减灾体系工程的设计原则
(一) 制度设计的整合性
(二) 价值判断的多重性
(三) 生态工程的兼容性
三、 防灾减灾体系工程的设计制度创新
(一) 制度的管理形式创新
(二) 制度演化分析范式重建
结论
参考书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工程的理论基础构建与现实应用[J]. 付艳军,李贞娟. 改革与开放. 2010(20)
[2]寻找技术社会的希望——马尔库塞单向度技术理念分析[J]. 朱凤青,李文彬. 学习与探索. 2009(03)
[3]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信息化与数据挖掘[J]. 陈九龙.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02)
[4]E-Science(科研信息化)对现代科学的影响[J]. 秦长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08)
[5]为技术决定论辩护[J]. 陈昌曙,罗茜.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9)
[6]现代生态思维的价值视域[J]. 王国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7]走向深层发展伦理学——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伦理学意蕴[J]. 陈忠. 伦理学研究. 2006(04)
[8]工程共同体中的工人——"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一[J]. 李伯聪.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02)
[9]国家公共安全和公民知情权——“非典”事件引起的法律思考[J]. 杨燕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非典危机中的民众脆弱性分析[J]. 彭宗超,钟开斌.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642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64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