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安全评价及容错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8 22:32
当前,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公路路侧事故占道路事故的30%以上,常常具有群死群伤的特点。因此,进行公路路侧的安全性研究,选取有效的防护技术设施,进行科学的路侧环境设计,为驾驶人提供一个良好的路侧环境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在对国内外公路路侧环境研究现状系统综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山区高等级公路的路侧侧环境的评价模型,及防撞桶和紧急停车带的防护性能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在整理分析路侧事故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主要的事故形态侧翻、侧偏、侧滑进行公路路侧的事故树分析,以驾驶员的认知过程为基础建立路侧事故的瑟利模型,表明路侧事故是人-车-路-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运用两类危险源理论辨识路侧危险源,依据风险概念确定危险源等级划分原则,从而制定路侧危险源安全检查表。然后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形成公路路侧危险评判的IAHP-SCL法。将此法应用在湖南省西部山区公路,对整条公路路侧环境的危险源等级进行评定。 (3)从道路线形情况、路侧危险物、路侧防护技术和路侧景观四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公路路侧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事故原因及危险源分析
2.1 公路路侧事故现状与特点
2.1.1 公路路侧事故现状
2.1.2 公路路侧事故特征
2.2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事故的安全系统工程分析
2.2.1 FTA分析
2.2.2 瑟利事故模型分析
2.3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危险源辨识及分级
2.3.1 危险源及路侧危险源
2.3.2 路侧危险源辨识
2.3.3 路侧危险源分级
2.3.4 公路路侧危险源的IAHP-SCL检查法
2.3.5 路侧危险源IAHP-SCL检查法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安全可拓综合评价
3.1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安全评价体系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2 量化评价指标
3.2 可拓学理论
3.2.1 道路路侧安全评价物元
3.2.2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3.2.3 计算单指标关联函数
3.2.4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3.2.5 路侧安全综合关联度及等级
3.3 应用实例
3.3.1 确定关联物元
3.3.2 计算熵函数权重系数
3.3.3 评定路侧安全性等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容错实现研究
4.1 路侧容错的概念及其保障体系
4.1.1 容错的概念
4.1.2 路侧容错保障体系
4.2 路侧净区
4.3 公路路侧防护技术的安全投入
4.3.1 减少车辆驶出路外可能性的技术设施
4.3.2 减少车辆暴露于危险的技术
4.3.3 减少路侧事故严重性的防护技术
4.3.4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防护技术合理投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防撞技术优化探讨
5.1 路侧环境防撞技术
5.1.1 解体消能结构
5.1.2 路侧护栏
5.1.3 路侧护栏端头
5.2 防撞桶的防护机理
5.2.1 防撞桶的组成部分
5.2.2 防撞桶减速缓冲机理
5.3 山区高等级公路防撞桶的设置
5.3.1 山区高等级公路设置防撞桶的意义
5.3.2 设置公路防撞桶的原则
5.3.3 影响公路防撞桶实现防撞能力的因素
5.4 LS-DYNA软件及碰撞基本假设
5.4.1 LS-DYNA简介及软件模拟流程
5.4.2 小汽车撞击防撞桶的基本假设
5.5 基于LS-DYNA的小汽车-防撞桶仿真分析
5.5.1 系统各部分的单元属性
5.5.2 建立地面有限元模型
5.5.3 建立小汽车有限元模型
5.5.4 建立防撞桶有限元模型
5.5.5 小汽车与防撞桶碰撞初始条件的设置
5.6 防撞桶优化的正交试验
5.6.1 小汽车与防撞桶碰撞的试验设计
5.6.2 小汽车与防撞桶碰撞的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5.7 防撞桶的合理设置
5.7.1 公路防撞桶的设置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7.2 基于LS-DYNA的公路防撞桶合理设置研究
5.8 新型公路防撞桶的研究
5.8.1 一般公路的新型防撞桶
5.8.2 高速公路的新型防撞桶
5.9 工程应用
5.9.1 防撞桶原设计的分析
5.9.2 隧道口防撞桶的合理设置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区高速公路应急停车区的安全设置探讨
6.1 公路路侧应急区域
6.2 避险车道的合理设计
6.2.1 避险车道位置的选择
6.2.2 避险车道的设计方法
6.3 公路紧急停车带简介
6.4 公路紧急停车带现状
6.5 公路紧急停车带标志的合理位置
6.6 公路紧急停车带的尺寸优化
6.6.1 基于人机功能的紧急停车带尺寸探讨
6.6.2 基于车辆行驶轨迹的紧急停车带尺寸探讨
6.7 高速公路紧急停车带的位置设置原则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西省高速公路路侧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和路侧障碍物处理对策[J]. 廖晓锋,丁光明. 交通标准化. 2012(05)
[2]高速公路路侧容错环境的RST-GCE法评价[J]. 陈沅江,陈熠. 科技导报. 2011(36)
[3]辽宁省公路边沟设计方法初探[J]. 郑敏秀. 北方交通. 2011(05)
[4]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设置位置的确定方法[J]. 陆建,姜军,叶海飞.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5]山区公路路侧安全定量化评价[J]. 游克思,孙璐,顾文钧.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0(03)
[6]论中国特色的民主化模式——基于容错性民主的视角[J]. 周志发,林斌. 学术界. 2010(09)
[7]基于路侧危险物管理的路侧黑点改善排序[J]. 余海龙. 青海交通科技. 2009(03)
[8]弯道混凝土护栏碰撞特性的优化设计[J]. 雷正保,彭作,刘兰,侯石静. 振动与冲击. 2009(05)
[9]山区双车道公路路侧危险度对安全影响的分析研究[J]. 张铁军,唐琤琤,宋楠,肖贵平.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8(02)
[10]我国双车道公路普通路段路侧事故预测模型研究[J]. 张铁军,唐琤琤. 公路交通科技. 2008(04)
博士论文
[1]轿车与高速公路护栏碰撞事故分析及仿真研究[D]. 黄红武.湖南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重庆高速公路路侧振动带应用研究[D]. 苏梁.重庆交通大学 2008
[2]高速公路安全护栏端部设计优化研究[D]. 宋慧.长安大学 2007
[3]解体消能交通标志设计理论研究[D]. 沈艳松.长安大学 2006
[4]高速公路路侧护栏设计优化研究[D]. 马香娟.长安大学 2006
[5]公路三波形梁钢护栏尺寸的优化研究[D]. 李海侠.长沙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14257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公路路侧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事故原因及危险源分析
2.1 公路路侧事故现状与特点
2.1.1 公路路侧事故现状
2.1.2 公路路侧事故特征
2.2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事故的安全系统工程分析
2.2.1 FTA分析
2.2.2 瑟利事故模型分析
2.3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危险源辨识及分级
2.3.1 危险源及路侧危险源
2.3.2 路侧危险源辨识
2.3.3 路侧危险源分级
2.3.4 公路路侧危险源的IAHP-SCL检查法
2.3.5 路侧危险源IAHP-SCL检查法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安全可拓综合评价
3.1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安全评价体系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2 量化评价指标
3.2 可拓学理论
3.2.1 道路路侧安全评价物元
3.2.2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3.2.3 计算单指标关联函数
3.2.4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3.2.5 路侧安全综合关联度及等级
3.3 应用实例
3.3.1 确定关联物元
3.3.2 计算熵函数权重系数
3.3.3 评定路侧安全性等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容错实现研究
4.1 路侧容错的概念及其保障体系
4.1.1 容错的概念
4.1.2 路侧容错保障体系
4.2 路侧净区
4.3 公路路侧防护技术的安全投入
4.3.1 减少车辆驶出路外可能性的技术设施
4.3.2 减少车辆暴露于危险的技术
4.3.3 减少路侧事故严重性的防护技术
4.3.4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防护技术合理投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防撞技术优化探讨
5.1 路侧环境防撞技术
5.1.1 解体消能结构
5.1.2 路侧护栏
5.1.3 路侧护栏端头
5.2 防撞桶的防护机理
5.2.1 防撞桶的组成部分
5.2.2 防撞桶减速缓冲机理
5.3 山区高等级公路防撞桶的设置
5.3.1 山区高等级公路设置防撞桶的意义
5.3.2 设置公路防撞桶的原则
5.3.3 影响公路防撞桶实现防撞能力的因素
5.4 LS-DYNA软件及碰撞基本假设
5.4.1 LS-DYNA简介及软件模拟流程
5.4.2 小汽车撞击防撞桶的基本假设
5.5 基于LS-DYNA的小汽车-防撞桶仿真分析
5.5.1 系统各部分的单元属性
5.5.2 建立地面有限元模型
5.5.3 建立小汽车有限元模型
5.5.4 建立防撞桶有限元模型
5.5.5 小汽车与防撞桶碰撞初始条件的设置
5.6 防撞桶优化的正交试验
5.6.1 小汽车与防撞桶碰撞的试验设计
5.6.2 小汽车与防撞桶碰撞的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5.7 防撞桶的合理设置
5.7.1 公路防撞桶的设置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7.2 基于LS-DYNA的公路防撞桶合理设置研究
5.8 新型公路防撞桶的研究
5.8.1 一般公路的新型防撞桶
5.8.2 高速公路的新型防撞桶
5.9 工程应用
5.9.1 防撞桶原设计的分析
5.9.2 隧道口防撞桶的合理设置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区高速公路应急停车区的安全设置探讨
6.1 公路路侧应急区域
6.2 避险车道的合理设计
6.2.1 避险车道位置的选择
6.2.2 避险车道的设计方法
6.3 公路紧急停车带简介
6.4 公路紧急停车带现状
6.5 公路紧急停车带标志的合理位置
6.6 公路紧急停车带的尺寸优化
6.6.1 基于人机功能的紧急停车带尺寸探讨
6.6.2 基于车辆行驶轨迹的紧急停车带尺寸探讨
6.7 高速公路紧急停车带的位置设置原则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西省高速公路路侧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和路侧障碍物处理对策[J]. 廖晓锋,丁光明. 交通标准化. 2012(05)
[2]高速公路路侧容错环境的RST-GCE法评价[J]. 陈沅江,陈熠. 科技导报. 2011(36)
[3]辽宁省公路边沟设计方法初探[J]. 郑敏秀. 北方交通. 2011(05)
[4]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设置位置的确定方法[J]. 陆建,姜军,叶海飞.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5]山区公路路侧安全定量化评价[J]. 游克思,孙璐,顾文钧.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0(03)
[6]论中国特色的民主化模式——基于容错性民主的视角[J]. 周志发,林斌. 学术界. 2010(09)
[7]基于路侧危险物管理的路侧黑点改善排序[J]. 余海龙. 青海交通科技. 2009(03)
[8]弯道混凝土护栏碰撞特性的优化设计[J]. 雷正保,彭作,刘兰,侯石静. 振动与冲击. 2009(05)
[9]山区双车道公路路侧危险度对安全影响的分析研究[J]. 张铁军,唐琤琤,宋楠,肖贵平.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8(02)
[10]我国双车道公路普通路段路侧事故预测模型研究[J]. 张铁军,唐琤琤. 公路交通科技. 2008(04)
博士论文
[1]轿车与高速公路护栏碰撞事故分析及仿真研究[D]. 黄红武.湖南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重庆高速公路路侧振动带应用研究[D]. 苏梁.重庆交通大学 2008
[2]高速公路安全护栏端部设计优化研究[D]. 宋慧.长安大学 2007
[3]解体消能交通标志设计理论研究[D]. 沈艳松.长安大学 2006
[4]高速公路路侧护栏设计优化研究[D]. 马香娟.长安大学 2006
[5]公路三波形梁钢护栏尺寸的优化研究[D]. 李海侠.长沙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14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71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