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矿热危害治理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04:01
本文关键词:高峰矿热危害治理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矿山井下热源,对其散热量的相关计算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热害对人体的影响,介绍了非机械制冷方法和机械制冷方法,提出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中的监测监控系统应用到降温系统中。以高峰矿为实例,分析主要热源,计算产热量和需冷量,制定出机械制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靠性分析与降温效果评价。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 (1)将井下热源分为相对热源和绝对热源,介绍了每种热源的产热量计算方法。研究了矿井热害对井下作业人员生理、心理、工作效率及安全性方面的影响,介绍了非机械、机械两种降温制冷方法。研究了矿井热害对井下作业人员生理、心理及工作效率方面的影响。 (2)分析了监测监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各部分组成,提出将监测监控系统应用到矿井制冷降温系统中,研究了系统运行的原理,设备连接图。 (3)以高峰矿为例,分析了井下主要产热源为:围岩放热、地下涌水放热、设备散热。根据现场实测的数据计算出-200m中段的需冷量约为1162.15kW。 (4)根据高峰矿井下的实际情况,提出通风优化措施,增加井下通风量,并设计出井下局部制冷降温方案,分析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特征、运行原理。在高峰矿井下-200m中段安装两台ZJL-450型矿用局部制冷设备,可以基本满足-200m中段作业面的降温需求。 (5)运用可靠性理论分析高峰矿井下局部制冷降温系统的可靠性,得出井下局部制冷降温系统的可靠性较高。应用未确知测度理论对降温系统的效果进行评价,得出在降温前后井下-200m中段的人体热舒适程度从“较不舒适”提高到“舒适”,制冷效果较好。
【关键词】:矿井热害 降温措施 监测监控系统 可靠性分析 未确知测度 人体热舒适性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D727.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5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内矿井热害治理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外矿井热害治理研究现状11-12
- 1.3 课题的提出12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2-14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12-13
- 1.4.2 技术路线13-14
- 1.5 本章小结14-15
- 2 矿井热源分析及散热量计算15-25
- 2.1 相对热源15-19
- 2.1.1 井巷围岩放热15-17
- 2.1.2 运输中矿石及废石放热17-18
- 2.1.3 地下涌水放热18-19
- 2.2 绝对热源19-21
- 2.2.1 机电设备放热19
- 2.2.2 人员放热19-20
- 2.2.3 氧化放热20
- 2.2.4 井下爆破放热20
- 2.2.5 空气自压缩放热20-21
- 2.3 井下散热量计算21-24
- 2.3.1 井筒21
- 2.3.2 井下巷道21-22
- 2.3.3 回采工作面22-23
- 2.3.4 掘进工作面23
- 2.3.5 机电硐室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3 矿井热危害治理分析25-49
- 3.1 热害对人体的伤害25-32
- 3.1.1 人体热平衡分析25-27
- 3.1.2 矿井热害对人生理方面的影响27-30
- 3.1.3 矿井热害对人心理方面的影响30-31
- 3.1.4 矿井热害对人工作效率及安全性的影响31-32
- 3.2 矿山热害类型32-33
- 3.3 热害控制方法33-41
- 3.3.1 非机械制冷方式33-36
- 3.3.2 机械制冷方式36-41
- 3.4 监测监控系统在热害治理中的应用41-48
- 3.4.1 监测监控系统构架及组成42-43
- 3.4.2 监测监控系统功能43-45
- 3.4.3 监测监控系统在热害控制中的应用研究45-48
- 3.5 本章小结48-49
- 4 高峰矿热害控制研究49-72
- 4.1 矿井概况49-50
- 4.1.1 矿山地质概况49
- 4.1.2 生产系统概况49-50
- 4.2 热源调查分析50-54
- 4.2.1 热源种类50
- 4.2.2 热源的发热规律及其对井下热环境的影响50-52
- 4.2.3 主要热源产热量计算52-54
- 4.2.4 需冷量计算54
- 4.3 热害控制方案54-70
- 4.3.1 通风网络优化方案55-61
- 4.3.2 机械制冷方案选择61-62
- 4.3.3 局部制冷降温系统62-66
- 4.3.4 监测系统在高峰矿降温系统中的应用66-70
- 4.4 本章小结70-72
- 5 高峰矿局部制冷降温系统评价72-83
- 5.1 降温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72-74
- 5.1.1 物理模型子系统可靠性分析72-73
- 5.1.2 高峰矿局部制冷降温系统可靠性分析73-74
- 5.2 人体热舒适性评价74-82
- 5.2.1 未确知理论75-76
- 5.2.2 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体系76-77
- 5.2.3 高峰矿人体热舒适性评价77-82
- 5.3 本章小结82-83
- 6 结论及展望83-85
- 6.1 结论83
- 6.2 展望83-85
- 参考文献85-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90-91
- 致谢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史烈;翁一武;苏明;;燃气轮机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特点和应用[J];航空发动机;2006年01期
2 董陇军;赵国彦;;未确知均值分级方法及在回采巷道围岩分类中的应用[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司千字;高温矿井的热环境处理[J];江苏煤炭;1999年03期
4 耿俊俊;王新民;齐学元;;矿井热环境空调降温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29期
5 程永伟;菅从光;王敏;;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热害分析[J];矿山机械;2009年03期
6 黄寿元;侯玉强;吴冷峻;;矿井深部热害分析及治理研究[J];现代矿业;2011年10期
7 刘鹏;;矿井降温空调系统技术的探讨[J];煤;2009年08期
8 孙鑫;丁尚;;煤矿井下制冷系统监测经济运行技术浅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2年02期
9 吴凤东;胡乃联;王长龙;;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煤矿井下“六大系统”安全评价模型[J];煤炭学报;2011年10期
10 李夕兵;王希然;董陇军;孙飞飞;;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矿井人体热舒适性评价[J];科技导报;2013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庆发;隐患资源开采与采空区治理协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高峰矿热危害治理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72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