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煤矿井下封闭火区CO转化与消失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18:27

  本文关键词:煤矿井下封闭火区CO转化与消失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煤层自燃火灾十分严重,由于CO气体的敏感性和易检测性,被公认为煤自燃早期预测和预报指标气体,CO的增加意味着煤自燃的恶化,但是CO的减少不一定意味着煤自燃减弱。大量矿井的煤自燃火灾现场观测结果表明,火区封闭以后,在低氧环境下,CO浓度迅速下降,并很快消失,但实际煤自燃高温体并未消除。因此,,研究封闭火区CO消失和转化的机理有助于对封闭火区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论文的研究主要从煤体对CO的吸附和细菌作用对CO转化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实验室研究,拟对封闭火区内CO消失规律进行更深入的揭示。 针对高温局部分布、封闭火区压力相对升高的特点,以极易自燃的灵武矿区2#煤层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Autosorb-iQ-C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分析仪,对不同压力、不同温度条件下煤对CO的物理化学吸附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温度随着压力的升高煤对CO的物理吸附性显著增强,呈线性增加。温度较高时,压力对CO的吸附量影响较大。 自主研发了细菌对CO消失影响规律的实验装置,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了空气灭菌前后、煤样灭菌前后以及灭菌水分等条件下密闭空间内煤样中CO、CO2气体变化规律,证明了细菌的存在会对CO的消失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推断出细菌对CO消失的影响机理。 研究成果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封闭火区内CO气体消失的规律,可以提高通过气体指标对封闭火区的状态进行判断的准确程度。
【关键词】:CO 吸附 封闭火区 CO转化和消失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D75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8
  • 1 绪论8-14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8-9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选题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2.1 煤氧化自燃过程中 CO 气体变化规律9-10
  • 1.2.2 煤层吸附 CO 研究10-11
  • 1.2.3 CO 与 CO_2转化研究11
  • 1.2.4 细菌影响导致 CO 消失11-12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2-13
  • 1.3.1 研究内容12
  • 1.3.2 研究技术路线12-13
  • 1.4 预期目标13-14
  • 2 封闭火区 CO 消失机理理论研究14-27
  • 2.1 煤层中 CO 的转化机理14-17
  • 2.1.1 CO 与 CO_2转化机理研究14-15
  • 2.1.2 影响 CO 转化的因素15-16
  • 2.1.3 影响 CO 氧化反应速率的因素16-17
  • 2.2 CO 在煤层中的扩散机理17-21
  • 2.2.1 CO 气体在煤层中的扩散机理17-18
  • 2.2.2 CO 气体在煤层中的扩散模式18-20
  • 2.2.3 影响 CO 扩散的因素20-21
  • 2.3 煤对 CO 的吸附21-23
  • 2.3.1 吸附理论21
  • 2.3.2 煤层吸附 CO 模型21-23
  • 2.3.3 影响煤层吸附 CO 的因素23
  • 2.4 细菌影响 CO 转化理论23-26
  • 2.4.1 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措施23-24
  • 2.4.2 灭菌方法24-26
  • 2.5 小结26-27
  • 3 煤对 CO 的吸附实验研究27-38
  • 3.1 实验装置27-30
  • 3.1.1 Autosorb-iQ-C 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分析仪27-28
  • 3.1.2 实验原理28
  • 3.1.3 实验条件28-29
  • 3.1.4 实验过程29-30
  • 3.2 温度、压力对煤层吸附 CO 的影响30-36
  • 3.2.1 实验过程30
  • 3.2.2 实验结果30-36
  • 3.3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36
  • 3.4 小结36-38
  • 4 细菌对 CO 消失规律的实验装置研发38-45
  • 4.1 实验设计思路和目的38-39
  • 4.1.1 实验目的38
  • 4.1.2 实验原理38-39
  • 4.2 实验装置39-44
  • 4.3 实验工艺及程序44
  • 4.4 小结44-45
  • 5 细菌对 CO 消失的影响的实验研究45-59
  • 5.1 实验准备45
  • 5.2 实验过程45-46
  • 5.2.1 实验方法45
  • 5.2.2 实验环境45-46
  • 5.2.3 气体检测46
  • 5.2.4 取气周期的确定46
  • 5.3 实验结果46-52
  • 5.3.1 第一次实验结果46-47
  • 5.3.2 第二次实验结果47-49
  • 5.3.3 第三次实验结果49-52
  • 5.4 实验结果分析52-57
  • 5.4.1 第一次实验52-53
  • 5.4.2 第二次实验53-55
  • 5.4.3 第三次实验55-57
  • 5.5 小结57-59
  • 6 结论59-61
  • 6.1 主要结论59
  • 6.2 工作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5
  • 致谢65-66
  • 附录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睿智;郭立稳;齐玉磊;;CO气体在煤层中的扩散机理及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王宝俊,李敏,赵清艳,秦育红,谢克昌;煤的表面电位与表面官能团间的关系[J];化工学报;2004年08期

3 曹卉,衣美英,吕厚东;紫外线照射对细菌及L型细菌的灭菌效果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4 张力,邢平伟;煤体瓦斯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J];江苏煤炭;2000年04期

5 王继仁;邓汉忠;邓存宝;叶兵;;煤自燃生成一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机理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年08期

6 刘永新;郭立稳;肖藏岩;;煤的元素分析对煤层吸附CO的影响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7 钟玲文,张慧,员争荣,雷崇利;煤的比表面积 孔体积及其对煤吸附能力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3期

8 李前贵,康毅力,罗平亚;煤层甲烷解吸—扩散—渗流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年04期

9 张九零;郭立稳;王月红;林建广;杨小伟;;低阶煤显微组分对一氧化碳的吸附性能[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8年05期

10 孙波,王魁军,张兴华;煤的分形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J];煤矿安全;1999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煤矿井下封闭火区CO转化与消失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88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3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