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民族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煤矿行业发展成效显著,但难以避免的各种安全生产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煤矿行业的行业特点和生产条件使得煤矿突发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对煤矿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研究应运而生。煤矿企业的突发事故应急能力是有效处理突发事故的条件和基础,高效的应急能力能够指导应急处置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进行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研究,建立科学、全面、完善的评价模型,并依据评价结果制定有效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应急能力评价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由于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的评价兼具复杂性和动态性,其评价模型也应当紧随企业实际能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基于现阶段煤矿企业突发事故应急能力的发展状况,本文以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更加符合煤矿实际的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模型。首先通过研究突发事故及应急处置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出煤矿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的框架模型,从三个维度归纳出煤矿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的过程、思路和基础。将上述部分作为理论依据,结合文献分析和法规政策研究,筛选出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指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仔细剖析各评价指标的内外部关系,借助邻接矩阵、可达矩阵、可达集、前因集的计算与处理,最终构建出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比较各种评价方法,设定定量分析方法中的熵值法为评价指标权重设计的主要方法;针对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样本数据不易收集、评价指标冗杂繁多的特点,将兼具处理非线性回归及小样本数据的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算法设定为主要评价方法,并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构建出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模型。将评价模型与煤矿实际情况相联系开展应用研究。实证研究表明,上述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际评价结果一致,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模型能够进一步加强样本数据拟合的有效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同时兼具能力预测功能。根据评价结果中所突出的能力不足,提出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提升措施,加强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建设。
【关键词】:煤矿企业 应急能力 突发事故 评价模型 应用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7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1 绪论14-25
- 1.1 研究背景14-16
- 1.1.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14-15
- 1.1.2 我国煤矿企业突发事故应急能力现状15-16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6-17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1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7-19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9-20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20-21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21-22
- 1.4.1 研究方法21
- 1.4.2 研究思路与内容21-22
- 1.5 创新点22-25
- 2 煤矿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分析25-34
- 2.1 煤矿突发事故概述25-28
- 2.1.1 煤矿突发事故的概念和分类25-27
- 2.1.2 煤矿突发事故的致因分析27-28
- 2.2 应急处置的相关理论28-30
- 2.2.1 应急处置的内涵28-29
- 2.2.2 应急处置的特征29
- 2.2.3 应急处置系统的构成29-30
- 2.3 煤矿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模型的构建30-34
- 2.3.1 煤矿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模型的构建目的30-31
- 2.3.2 煤矿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模型的构建方法31
- 2.3.3 煤矿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的模型分析31-32
- 2.3.4 煤矿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模型维度的关联性研究32-34
- 3 基于ISM的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34-50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34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34-35
- 3.3 评价指标的初选35-42
- 3.3.1 评价指标的文献研究35-37
- 3.3.2 评价指标的法规政策研究37-38
- 3.3.3 拟选取的评价指标38-42
- 3.4 基于ISM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2-50
- 3.4.1 指标关系的确定42-45
- 3.4.2 指标层级的划分45-47
- 3.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47
- 3.4.4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47-50
- 4 基于熵值法和支持向量机的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模型研究50-59
- 4.1 用评价方法的比较50-51
- 4.2 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指标权重设计51-53
- 4.2.1 熵的概念与表示52
- 4.2.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过程52-53
-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的评价模型构建53-56
- 4.3.1 统计学习理论53-54
- 4.3.2 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与特点54-55
- 4.3.3 评价过程设计55-56
- 4.4 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模型的软件工具56-59
- 4.4.1 评价指标权重设计的软件实现56
- 4.4.2 评价过程设计的软件实现56-59
- 5 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的实证分析59-66
- 5.1 数据的采集与整理59-60
- 5.1.1 调查对象59
- 5.1.2 数据调查与筛选59-60
- 5.2 评价指标权重设计60-62
- 5.2.1 特征权重计算60-61
- 5.2.2 评价指标熵值计算61-62
- 5.2.3 评价指标差异系数的计算62
- 5.2.4 权重确定62
- 5.3 样本数据的评价过程62-65
- 5.3.1 数据准备63-64
- 5.3.2 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64-65
- 5.4 评价结果分析65-66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66-69
- 6.1 研究结论66-67
- 6.2 研究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4
- 附录74-76
- 致谢76-77
- 作者简介与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鸿;;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现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年07期
2 王铮;荣莉莉;;应急响应逻辑流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年02期
3 姚源;平立华;宋占松;;提高我国煤矿水害事故救援能力对策措施[J];煤矿安全;2015年01期
4 李树刚;王璐;成连华;张良;;基于ANP-BP方法的煤矿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6期
5 王璐;李树刚;成连华;张良;;基于PDCA模式的煤矿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煤矿安全;2014年08期
6 李新春;刘全龙;;煤矿事故应急处置流程仿真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7 刘志强;;煤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应急能力研究[J];能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8 苗成林;孙丽艳;杨力;;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煤矿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年11期
9 李森;付田田;武光辉;许永刚;;基于G1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26期
10 赵翔;;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调度流程优化研究[J];露天采矿技术;2013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荣;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旅游短期客流量预测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2 杨力;基于小样本数据的矿井瓦斯突出风险评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吴红梅;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在煤矿事故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石钰;基于SEM的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2 张竹欣;煤矿突发事故控制及应急管理策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3 张宇;煤矿事故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1年
4 夏晗;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集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苗德俊;煤矿事故模型与控制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煤矿突发事故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0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470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