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煤与瓦斯共采钻孔增透半径理论分析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06-24 14:10

  本文关键词:煤与瓦斯共采钻孔增透半径理论分析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煤与瓦斯共采时,受采动加、卸载应力影响,瓦斯抽采钻孔围岩塑性区内煤体会产生大量裂隙,增大了瓦斯的渗透率,形成瓦斯增透圈,增透圈半径的大小直接影响瓦斯的抽采效果。以钻孔围岩"蝶形塑性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钻孔塑性区与瓦斯增透圈模型,首次推导出了钻孔增透圈半径解析式。深入分析了钻孔增透半径影响因素发现:增透半径与钻孔半径成线性正比例关系,与最小围压和围压比值呈类指数增长关系,与岩石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呈负指数变化关系;其中最小围压与围压比值是影响增透半径的关键因素,深部开采与高围压比值是形成大尺寸有效增透圈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这一理论为煤与瓦斯共采中瓦斯抽采钻孔间距设计、位置选择、方向确定、采场与钻孔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关系协调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关键词】煤与瓦斯共采 增透半径 钻孔增透圈 蝶形塑性区 围压比值 深部开采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11CB201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234005;51434006)
【分类号】:TD712.6;TD823
【正文快照】: 我国煤层瓦斯赋存丰富,实现矿井煤与瓦斯2种能源共采是现今提倡的绿色开采理念核心之一[1]。钻孔抽采是当前煤与瓦斯共采中瓦斯抽采的主要工程手段,钻孔塑性区对优质瓦斯通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2]。为了增大煤层透气性以提高钻孔的抽采效率,学者对煤层注水、水力割缝和水力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武育,张欣,孙平;化合物薄膜的光学增透特性及其应用[J];稀有金属;1997年03期

2 薛运才;类金刚石薄膜红外增透作用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3 ;防潮增透二氧化硅涂层及其制法[J];电镀与涂饰;2000年06期

4 徐景德;杨鑫;赖芳芳;韩春晶;朱正宪;;国内煤矿瓦斯强化抽采增透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4期

5 张晓伟;余加正;刘俊龙;;定向压裂增透技术在二~1煤层中的应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马海峰;殷志强;李传明;李家卓;庞冬冬;刘万荣;;基于体积应变含瓦斯煤增透率模型及采动响应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年08期

7 王贺;魏长平;彭春佳;李丛昱;程果;;多孔SiO_2膜的制备和增透性能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2年02期

8 崔刚;陈如总;张赛;马国强;;掘进条带水力压裂增透抽采技术[J];煤矿安全;2014年03期

9 高培林;张永明;常贵芳;;利用水力强化增透技术抽采煤矿瓦斯的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3年04期

10 胡海利;;掏穴钻孔增透抽采最大化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嘉琦;;红外增透保护薄膜的研究及应用[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谭川江;草花:一减一增透风向[N];中国花卉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耀锋;三维旋转水射流与水力压裂联作增透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尚鹏;耐高温窗口增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源;本煤层水力压裂及增透范围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吴智雄;红外窗口用蓝宝石晶体Y_2O_3/SiO_2增透薄膜的设计与制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王大兴;氟化镁基底3~5μm红外增透保护膜的研究与制备[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笑难;深部高瓦斯低透煤层水压致裂强化增透技术与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5 胡鑫;底板装药爆破在煤层增透中的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6 史宁;高压空气冲击煤体增透技术实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7 刘欢欢;低渗透性煤层气解吸机理及增透效果试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8 秦国双;氧化铪为过渡层生长蓝宝石红外窗口增透保护膜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煤与瓦斯共采钻孔增透半径理论分析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8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478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b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