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淮南矿区卸压煤层气井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00:02

  本文关键词:淮南矿区卸压煤层气井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淮南矿区 卸压 煤层气井 地面钻井 岩层移动 井孔稳定


【摘要】:基于淮南矿区卸压煤层气地面井抽采资料,以顾桥矿地层条件为原型进行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探讨地面煤层气井孔稳定性问题,得出了淮南矿区卸压煤层气地面井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矿区煤层气地面井在松散层与基岩的交界面、基岩段上硬下软型岩层之间易发生破坏;井位应尽量布置在靠近进风巷和回风巷处,远离工作面中心线以及工作面中心线和风巷之间的相对水平位移量的峰值点处,有利于煤层气井位布置,提高抽采效果。
【作者单位】: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淮南矿区 卸压 煤层气井 地面钻井 岩层移动 井孔稳定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F14B05)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1ZX05064)
【分类号】:TD712.6
【正文快照】: 淮南矿区预测2000m以浅煤层气资源量为4900.38亿m3,1500m以浅2347.86亿m3,是华东煤层气储量最大的地区[1]。利用地面钻井抽放煤层气,具有抽放浓度高、抽采率高和施工条件好等优点,已成为煤矿区煤层气抽采的重要组成部分[2-4]。但淮南矿区煤储层具有渗透率低、吸附性强、解吸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登;均压通风在淮南矿区的使用与经验[J];煤矿安全;1990年06期

2 楼兴永;张孟邻;;淮南矿区煤质变化规律及利用途径[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90年04期

3 沈思良;;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程实践与探索[J];矿山测量;2008年05期

4 刘琳琳;杨文旺;;淮南矿区近年来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其防范控制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5 李小龙;郭靖;胡安焱;陈剑宵;;淮南矿区塌陷情况分析及治理对策[J];资源·产业;2006年02期

6 赵一清;汪云甲;汪炜;;淮南矿区地质环境累积效应综合评价[J];煤炭工程;2011年02期

7 陈兆炎;淮南矿区岩溶地表塌陷问题的探讨[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8 彭向峰,于双忠;淮南矿区原岩应力场宏观类型工程地质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9 王锦;;淮南矿区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能源环境保护;2006年05期

10 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煤矿塌陷水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利用——以淮南矿区潘一煤矿塌陷水域为例[J];煤炭学报;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晓波;;淮南矿区工作面无线电坑透技术的应用实践[A];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二)·地质专业[C];2010年

2 程功林;赵伟;孙茂也;;淮南矿区地质技术创新与发展[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3 沈思良;;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作实践与探索[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唐永志;;淮南矿区深部大型矿井建设关键技术[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9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9年

5 李玉林;;断裂及裂隙带的大变形转动场分析及应用[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游 本报记者;淮南矿区护矿斗争[N];淮南日报;2011年

2 孟建兵 安士凯;淮南矿区:动态监测沉陷区[N];中国煤炭报;2014年

3 记者 丁继民;三一重装EBZ200H掘进机创淮南矿区岩巷掘进新记录[N];中国煤炭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玉娟;基于GIS的淮南矿区土壤重金属Pb、Cd、Hg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坦夫;淮南矿区煤矸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利用途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孙晓玲;InSAR技术在淮南矿区地面沉陷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刘文倩;InSAR测量技术在淮南矿区地面沉陷监测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李少朋;基于D_InSAR采煤塌陷区地表沉降形变动态监测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6 苏园鹏;淮南矿区无线电波坑透曲线特征与地质异常相关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32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532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f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