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贺西煤矿近距离煤层开采瓦斯运移规律及抽采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19:32

  本文关键词:贺西煤矿近距离煤层开采瓦斯运移规律及抽采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上覆煤层 数值模拟 通风方式 采动应力 瓦斯运移


【摘要】:近距离上覆煤层开采过程中,下伏煤层应力重新分布,因发生破碎和断裂而产生大量裂隙孔隙。大量解吸瓦斯随着漏风流涌入采空区,对上覆煤层开采构成威胁。本文以贺西煤矿3311工作面地质条件为背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研究采动围岩应力分布演化过程、不同通风方式及抽采方法下瓦斯浓度及流场分布规律,并将Y型通风方式应用于工程实践,结合瓦斯治理效果详细分析,为相似地质条件煤层开采提供参考。 贺西煤矿上覆煤层开采工作面(采高2m)推进过程中,通过数值模拟得到邻近煤岩体的垂直应力的变化情况。上覆煤层开采后,底板应力分布呈现压缩—卸压膨胀—恢复的规律,并且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而循环出现。下伏煤层支撑应力近似呈M型分布,上覆煤层开采范围达到200m时,卸压范围约为120m,最大垂直应力达到33MPa,卸压区垂直应力为1MPa,最佳卸压区域在上覆煤层采空区下部。下伏煤层最大相对膨胀变形量为7.6‰,平均相对膨胀变形量为4.3‰。 根据贺西煤矿地质条件,,针对不同通风方式模拟获得瓦斯分布及流场情况,得出U+高抽巷型通风和Y型通风为合理的通风方式。依据工作面接替情况和地质条件决定选用Y型通风方式。研究得出Y型通风在沿工作面倾向上,瓦斯浓度先升高后降低,最高0.5%左右,瓦斯浓度最高处在沿空留巷尾端,浓度为0.55%。高瓦斯区域主要集中在采空区深部,距工作面100m以内采空瓦斯浓度维持在20%以下。 针对3311工作面Y型通风的实际情况设计瓦斯抽采系统。综合采用本煤层、邻近层、裂隙带和采空区预埋管相结合的方法抽采瓦斯。通过综合抽采后,工作面回风浓度及沿空留巷内的瓦斯浓度,控制在0.2%-0.7%之间。工作面抽放率变化大致在30%-70%之间,平均抽放率为55%。工作面最大风排瓦斯量达14m3/min,后期风排瓦斯量逐渐减少,始终高于4m3/min。3311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瓦斯抽采量为814.5万m3,其中运巷管路和材巷管路内的瓦斯浓度较为稳定,大致在6%-10%之间,采空区埋管抽采的浓度为3%左右,裂隙带管路抽采浓度在4%-10%之间。下伏4煤层的瓦斯含量由7.95m3/t降至2.3m3/t、瓦斯压力由0.79MPa降至0.21MPa。回风流及工作面瓦斯浓度始终符合安全规定,可以保证安全开采。
【关键词】:上覆煤层 数值模拟 通风方式 采动应力 瓦斯运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D712.6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7
  • 变量注释表17-18
  • 1 绪论18-2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8-1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9-25
  • 1.3 本文研究内容25
  • 1.4 本文技术路线25-27
  • 2上覆煤层开采现场概况27-35
  • 2.1 矿井概况27-28
  • 2.2 上覆煤层 3311 工作面概况28-29
  • 2.3 3311 工作面瓦斯赋存规律29-32
  • 2.4 3311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32-34
  • 2.5 小结34-35
  • 3 采动应力演化数值模拟分析35-47
  • 3.1 FLAC~(3D)数值模型的建立35-38
  • 3.2 采动应力及膨胀变形模拟分析38-45
  • 3.3 小结45-47
  • 4 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设定47-60
  • 4.1 FLUENT 软件简介47-48
  • 4.2 多孔介质内瓦斯运移的理论基础48-50
  • 4.3 模型的建立50-55
  • 4.4 边界条件设置55-56
  • 4.5 模型的孔隙性分布56-58
  • 4.6 小结58-60
  • 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60-76
  • 5.1 U 型通风条件下气体分布规律60-63
  • 5.2 U+L 型通风采场瓦斯分布规律63-66
  • 5.3 U+高抽巷型通风采场瓦斯分布规律66-70
  • 5.4 Y 型通风采场瓦斯分布规律70-75
  • 5.5 小结75-76
  • 6 上覆煤层开采现场试验考察76-90
  • 6.1 3311 工作面通风路线及沿空留巷支护76-77
  • 6.2 采空区瓦斯抽采系统77-81
  • 6.3 瓦斯抽排效果及分析81-89
  • 6.4 小结89-90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90-92
  • 7.1 全文结论90-91
  • 7.2 研究展望91-92
  • 参考文献92-97
  • 作者简历97-99
  • 学位论文数据集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迎晖;王在泉;杨莹辉;张黎明;;基于SURPAC的矿山开采稳定性FLAC3D模型与模拟[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2 丁文通,史学奇,张国枢;综放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划分的计算机模拟[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年05期

3 惠兴田;邓坤;高瞻;;等应力轴比FLAC~(3D)实现及其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2期

4 余楚新,鲜学福,谭学术;煤层瓦斯流动理论及渗流控制方程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5期

5 孙可明,梁冰,王锦山;煤层气开采中两相流阶段的流固耦合渗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6 王学滨,潘一山,马瑾;FLAC~(3D)在岩石变形局部化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姜庆红;范慧鹤;李红英;李利彬;;FLAC3D中INTERFACE建模新方法在采空区模拟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8年10期

8 孟厦;孟祥瑞;;FLAC3D前处理程序开发及其工程应用[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9 余忠林;涂敏;;大采高工作面沿空掘巷合理位置模拟与应用[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10 许家林,钱鸣高;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的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7年Z1期



本文编号:545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545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6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