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空留巷采空区氧化带分布特征与关键参数分析
本文关键词:沿空留巷采空区氧化带分布特征与关键参数分析
【摘要】:为预防沿空留巷采空区内的煤自燃,研究了渗流规律、氧化带分布及影响氧化带范围的关键参数,建立了煤自燃多物理场耦合的动态模型,以典型工作面为例,分析了沿空留巷采空区内煤岩体冒落的分布特征,提出了对应的空隙率分布模型,并将解算结果与现场实测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充填墙体厚度在1~4 m时,厚度对氧化带范围影响较小,而墙体的渗透率对氧化带影响显著,渗透率由10-12m2变化至10-9m2,氧化带最宽范围由60 m变化至105 m,面积逐渐增大;邻近采空区渗透率大于10-8m2时,靠近相邻采空区一侧氧化带范围显著增大;因此,对进、回风巷的充填墙体进行堵漏和加固是缩小采空区内煤自燃危险区域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沿空留巷 氧化带 渗透率 充填墙体 堵漏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134019,51404195)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资助项目(2012KCT-09)
【分类号】:TD752.2
【正文快照】: 0引言沿空留巷技术的推广使用符合绿色矿井的开采理念,对提高矿井经济效益、减少上隅角瓦斯集聚具有显著的效果[1]。但充填墙体贯穿了整个采掘过程,在反复的压力冲击下,易发生变形[2-3],加之采用“Y”型通风方式,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增加了采空区中的漏风量[4]。同时,采空区顶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镇;林健;范明建;;强烈动压影响下的沿空留巷巷道加固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6期
2 钱鸣高,许家林;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的“O”形圈特征研究[J];煤炭学报;1998年05期
3 周延;孟倩;李骏;林柏泉;徐聪;;采空区自燃带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吉南,冯学武,胡光伟;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区域划分实用性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6期
2 雷文杰;张瑶;孙钦昂;;有限元极限分析法探讨裂隙拱形成机理[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3 王青元;杨天鸿;陈仕阔;李铁良;;高位顺层钻孔瓦斯抽放数值模拟[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王路军;王岩;孙斌建;张兴华;;红菱煤矿开采保护层后煤岩体采动裂隙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5期
5 李尚国;陆伟;梁林秀;;采空区氧化自燃带宽度与工作面推进速度关系的数值模拟[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5期
6 程远平,俞启香,袁亮;上覆远程卸压岩体移动特性与瓦斯抽采技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夏红春;程远平;柳继平;;利用覆岩移动特性实现煤与瓦斯安全高效共采[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刘泽功,袁亮,戴广龙,石必明,卢平,涂敏;开采煤层顶板环形裂隙圈内走向长钻孔法抽放瓦斯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05期
9 田永东;张遂安;张典坤;赵祉友;赵小山;;山西晋城采煤扰动区地面煤层气井抽采效果地质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10 孟贤正;李成成;张永将;程国建;;上保护层开采卸压时空效应及被保护层抽采钻孔优化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基于采动裂隙椭抛带的煤与瓦斯共采机理[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2 李刚;梁冰;;采场覆岩层渗流场形成机理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马文顶;赵海云;张少华;;岩体采动破坏物理模拟再现新探讨[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4 孟絮屹;桂祥友;;煤矿绿色安全生产技术模式研究[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俞启香;周世宁;;我国煤矿瓦斯抽放及21世纪展望[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采动覆岩卸压范围及裂隙场的特征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德银;彭辉士;袁东升;;近距离保护层掘进瓦斯立体抽采技术研究[A];基于瓦斯地质的煤矿瓦斯防治技术[C];2009年
8 张玉军;李凤明;;采动覆岩裂隙分布特征数字分析及网络模拟实现[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张建民;贾耀惠;夏艳东;;阜新采动区混合煤层气井部署、实施和抽采技术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玉军;;综放开采覆岩破坏高度及裂隙发育演化监测与模拟研究[A];第五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东升;近距离保护层开采多场演化及安全岩柱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忠明;小浪底库区采空区稳定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郭红玉;基于水力压裂的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超;采动煤岩瓦斯动力灾害致灾机理及微震预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徐乃忠;低透气性富含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磊;应力场和瓦斯场采动耦合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红胜;沿空巷道窄帮蠕变特性及其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吴仁伦;煤层群开采瓦斯卸压抽采“三带”范围的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黄伟;基于流固耦合动力学的矿压显现与瓦斯涌出相关性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黄启翔;卸围压条件下含瓦斯煤岩力学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庆铭;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机理和保护对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龙;留小煤柱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何鹏飞;大采高采场覆岩结构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魏二剑;王行庄煤矿保护层开采保护范围确定及保护效果考察[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永茜;平煤五矿超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瓦斯运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6 李焕;综放面采动裂隙椭抛带中瓦斯运移规律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柏强;氡气测量在沙基型浅埋煤层覆岩裂隙监测中的模型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永兵;高瓦斯易自燃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治理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广培;地面群井抽采卸压瓦斯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10 胡恩宝;新集煤矿远程下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及效果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亮;;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气共采理论与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09年05期
2 许家林;采空区瓦斯抽放钻孔布置的研究[J];煤;1997年03期
3 许家林;钱鸣高;;应用图像分析技术 研究采动裂隙分布特征[J];煤矿开采;1997年01期
4 吴志祥,赵英利,梁建军,李安红,李广兴;预应力注浆锚索技术在加固大巷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1年08期
5 徐精彩,王华;煤自燃极限参数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J];煤炭学报;2002年04期
6 康红普,朱泽虎,王兴库,杨跃翔;综采工作面过上山原位留巷技术研究[J];煤炭学报;2002年05期
7 袁亮;;高瓦斯矿区复杂地质条件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06年02期
8 康红普;姜铁明;高富强;;预应力在锚杆支护中的作用[J];煤炭学报;2007年07期
9 王金华;康红普;高富强;;锚索支护传力机制与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08年01期
10 康红普;林健;吴拥政;;全断面高预应力强力锚索支护技术及其在动压巷道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9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А·Н·Голянов;;改进隧道z哪承┎糠菀晕榷ǖ绱傻谋荷展蘙J];电瓷避雷器;1967年01期
2 蒋永年;敄矿山锑矿床氧化带的基本特征[J];矿产与地质;1990年04期
3 郑大中;金矿床氧化带配呈合物迁移的机理──与姚敬劬先生商榷[J];黄金;1994年11期
4 А.М.Плюснин ,莫耀支;含金硫化物氧化时金行为的实验研究[J];黄金;1983年03期
5 V.Ya.Fedchuk ,M.V.Karagodina ,B.V.Malkin ,张和伟;苏联某区砂矿的金源[J];黄金;1985年01期
6 马民涛;金属硫化(类)矿床氧化带地球化学演化模式[J];沈阳黄金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7 柴辉婵;李文平;;近风氧化带开采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机制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7期
8 杨本水,段文进;风氧化带内煤层安全开采关键技术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3年06期
9 孙泽轩;盈江盆地盖层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J];铀矿地质;2000年02期
10 沈永直;;铜擺初生带与二次富矿带[J];有色金属;195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克章;丁奎首;许英霞;缪宇;方同辉;徐兴旺;;东天山红山Cu-Au矿床氧化带首次发现的副针绿矾巨晶及其多型针绿矾[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本文编号:601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60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