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灾害致贫风险初步分析——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本文关键词:山地灾害致贫风险初步分析——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摘要】:中国的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地灾害的多发、易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山地灾害的研究集中于动力学研究,缺乏风险尤其是灾害致使贫困风险的研究。本文对山地灾害特有灾害与一般地质灾害的概念进行了区分;根据贫困的内涵与可量测性,定义了山地灾害的贫困脆弱性及山地灾害致贫风险;以贫困脆弱性分布和灾害危险性分布,构建区域山地灾害致贫风险评价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少数民族特困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进行应用研究。在示例分析中,首先利用确定性系数模型和频率比例法对山地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然后,从暴露性和应对能力2个方面选取了经济、社会及自然指标,以进行脆弱性评价;最后,利用通用灾害风险评价公式对研究区由于山地灾害导致的贫困风险在空间的分布进行评价,得到了研究区的山地灾害致贫风险分布与分级图。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表过程与山地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贫困 山地灾害 风险 脆弱性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H33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429) 中国科学院STS项目(KFJ-EW-STS-094)
【分类号】:F323.8;X43
【正文快照】: 1引言于山脚、河谷地区。这种灾害发生区域与破坏区域的细致差别,也正是与旱灾等区域性灾害的差异之中国是山地大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处,更是山地灾害造成贫困的热点区域。70%,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1]。相对于平原地区,山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是贫困集中地区[2]。中3贫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丁文广;陈东梅;;农村贫困地区的灾害风险管理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2 李小云;张悦;李鹤;;地震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基于生计资产体系的评价[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盛海洋;王付全;;我国的山地灾害及其防治[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1期
4 钟敦伦;谢洪;韦方强;刘洪江;汤家法;;论山地灾害链[J];山地学报;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瑞娟;金卫根;;植被恢复治理水土流失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2 郭力宇;;陕西省佛坪县山地灾害与形成机理研究——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山地灾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3 彭剑峰;张立;栗云召;;豫西山地自然灾害链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4 林孝松;陈洪凯;王先进;唐红梅;褚春超;覃庆梅;梁学战;陈远川;;西南地区公路洪灾孕灾环境分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5 吴现兴;魏青军;余中元;;新疆温宿县环境地质特征与地质灾害[J];干旱区研究;2010年02期
6 杜守帅;过伟敏;;地震灾区救援设施设计[J];包装工程;2014年24期
7 金卫根;金云根;陈国华;;江西省地质灾害特征、成因及生态防治对策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周龙茂;龚育龄;杨普济;邵明;黄小松;;武宁县花香林泥石流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廖翔翔;熊学萍;阮红新;;小额信贷降低农户脆弱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295个农户数据[J];金融与经济;2012年06期
10 庄天慧;张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基于致贫因子与孕灾环境契合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剑峰;栗云召;;豫西山地自然灾害链效应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莫光辉;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创业与农村扶贫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刘红旭;救灾中的国家、农民和社会及其互动关系[D];厦门大学;2014年
4 金鑫;当代中国应对自然灾害导致返贫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杜翠;高寒、强震山区沟谷灾害链判据与线路工程减灾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黄艺丹;山地灾害链承传系统非线性响应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桂俊灵;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减贫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钱乐毅;基于GIS的多尺度多维贫困识别[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金良;吴树仁;汪华斌;;地质灾害链[J];地学前缘;2007年06期
2 唐丽霞;李小云;左停;;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3 范黎光,刘玉森,张永文,周吉泰;缘何脱贫又返贫——对河北贫困山区部分群众返贫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3年16期
4 王国敏;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05年03期
5 周菊芳;;自然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框架构建[J];山西建筑;2007年06期
6 严立冬;创建贫困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的基本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03期
7 钟敦伦,杨庆溪,杨仁文;东北地区的泥石流[J];山地研究;1984年01期
8 崔云;孔纪名;田述军;阿发友;;强降雨在山地灾害链成灾演化中的关键控制作用[J];山地学报;2011年01期
9 田连权;西南山地灾链的区域分异[J];山地研究;1995年02期
10 杨计申;环境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齐;山地灾害 防治措施综述[J];陕西水利;2000年02期
2 陈润东,黄华军;广西山地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03年04期
3 王道杰,陈吕容,周麟,崔鹏,朱波;山地灾害治理中生物工程存在的问题[J];山地学报;2004年04期
4 陈润东 ,黄华军;广西山地灾害防御对策及措施[J];中国减灾;2004年02期
5 陈润东 ,黄华军;山地灾害防御对策及措施[J];中国减灾;2004年05期
6 岳丽霞;欧国强;;居民山地灾害意识研究[J];中国减灾;2005年10期
7 本刊编辑部;;防治山地灾害[J];中国减灾;2006年06期
8 李忠万;;对新时期防御山地灾害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07年05期
9 孙凤贤;皖南山地灾害的组合形式及相关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年02期
10 文海家,张永兴,张建华;山地灾害对新重庆社会经济环境的重要影响[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国志;;暴雨山洪诱发山地灾害及其防治[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韦革宁;;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韦革宁;廖胜石;;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2004年滇桂黔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论文集[C];2004年
4 韦革宁;廖胜石;;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关君蔚;;台湾纪行——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的体会[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吕校华;王楚凤;;邵阳山地灾害特征及其成因分析[A];S12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C];2012年
7 陈自生;;四川华蓥山地区山地灾害发育特征[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杜政清;;重庆市华蓥山南段地区山地灾害及防治规划探讨[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前言[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毛以伟;周月华;陈正洪;谌伟;金琪;王仁乔;王珏;;降雨因子对湖北省山地灾害影响的分析[A];三峡库区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研究[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甘勇邋通讯员 孙又欣;加强江河险库山地灾害防控[N];湖北日报;2007年
2 本版编辑 张晏如 许战 葛秋芳;山地治理:常抓不懈才是治本之策[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晏如;日本山地灾害的日常防治与应急管理[N];中国社会报;2006年
4 铁铮;北林大成立专家组主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N];光明日报;2008年
5 王跃刚 边境 记者 王文辉;洪虎对东部防汛提出具体要求注意暴雨引发山地灾害[N];吉林日报;2004年
6 四川省宣汉县水土保持局 孙晓华;从宣汉县山地灾害浅议山地灾害的预防对策[N];中国水利报;2008年
7 徐伟;宜宾市实施山地灾害险区群众搬迁工程[N];中国社会报;2007年
8 记者 张俊;努力把握突发山地灾害规律 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伤亡[N];安康日报;2007年
9 记者 陈清洁 通讯员 粤水婷;粤严防新一轮强降雨成灾[N];南方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赵石星;落实防汛措施 确保安全度汛[N];石家庄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晏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带山地灾害对水质影响研究——以茂县龙洞沟流域为例[D];四川大学;2003年
2 曾秀梅;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和平;庆元县山地环境数据库建立及山地灾害综合成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曾作良;云南省楚雄州山地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孙瑜;基于遥感技术的“5·12”震后北川县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董少坤;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7 俞建强;县(市)级山地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及区划功能研制[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11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61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