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中的文化维度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自然灾害中的文化维度研究综述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 灾害认知 灾害应对 灾害文化 地方性知识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文化影响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实践中的行为选择与认同以及彼此间互动的方式,因而是人们认识和应对灾害的重要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灾害和防灾减灾中的文化维度问题,逐渐被灾害研究和减灾实践者所关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与发展,文化维度上的实证/实例分析与理论探索,目前已涉及到了灾害和防灾减灾实践的许多方面。拟基于文化的狭义理解范畴,从灾害认知和灾害应对2个层面梳理自然灾害中的文化维度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相应的灾害研究与减灾实践启示。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应急与减灾研究室;
【关键词】: 文化 灾害认知 灾害应对 灾害文化 地方性知识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灾害认知和响应行为的区域及地方差异——基于新近震例的实证研究”(编号:409712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鄂尔多斯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的参与式评估与治理”(编号:41661134013)资助~~
【分类号】:X43
【正文快照】: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其发生是自然界与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交汇作用的结果[1,2]。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文化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实践中的行为选择与认同以及彼此间互动的方式,因而是人们认识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章昌平;王力峰;陈洁;;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绿色科技;2011年12期
2 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袁同凯;;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关怀:生态人类学的视角[J];思想战线;2008年01期
4 杜娟;;地方性知识与生态环境保护——以西南山地文化区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地方性知识学校传承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黄丽萍;;弹性结构:地方性知识嵌入与基层民主治理形态——一个本土化的基层民主治理发展研究[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丽萍;;浙江基层民主的本土化累积及创造性转换——以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理论为视角[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夏文利;;地方性知识标准化过程的探究——琼·藤村关于癌症科学标准化过程的解读[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吴彤;;地方性知识:概念、意蕴和少数民族哲学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践研究[C];2008年
6 路圣婴;;地方性知识的传播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夏文利;;地方性知识标准化过程的探究——琼·藤村关于癌症科学标准化过程的解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蔡仲;;科学、后殖民主义与全球化[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良范;;现代性语境中地方性文化复兴与自我认同——以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变迁为例[A];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10 吴彤;;从科学哲学的视野看地方性知识研究的重要意义——以蒙古族自然知识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和谐思想研究[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 杨春凌;发掘利用地方性知识推动生态建设[N];贵州日报;2007年
2 翟源静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知识簇”身份:在地方性与普遍性之间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 刘华杰;漫话博物学[N];大众科技报;2011年
4 本报评论员 杨于泽;为考上清华学生塑像的“地方性知识”[N];长江日报;2013年
5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严新明 南京大学历史系 刘金源;地方性知识:区域软实力的内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彭兴庭;警惕“地方性共识”侵犯妇女权益[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赵峰;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王兆t,
本文编号:685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68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