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应急疏散能力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应急疏散能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流密集区 应急疏散能力 风险矩阵 熵权法 灰色关联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及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群居活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类公共场所中,人流密集区的公共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火车站及站前广场作为现代化的集货运、客运、娱乐、商业于一体的城市交通枢纽,是公共场所中人流密度、物流密度较大的地点之一,如果在该区域有突发事件发生,快速的将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是人员疏散成功、防止事故蔓延、降低群死群伤事故发生概率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应急疏散问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本论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火车站站前广场人流密集区的应急疏散能力评价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首先结合火车站的实际对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应急疏散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人流密集区的定义、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的安全事故类型及特点、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的应急疏散特征及内容等。其次,在对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进行危险因素辨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应急疏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建立了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应急疏散能力评价模型,主要包括基于风险矩阵的指标值的确定、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的计算及基于熵权与灰色关联分析的动态评价模型。最后,以西安火车站站前广场作为应用实例,对应急疏散能力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及实际应用,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若干加强西安火车站应急疏散能力的建议,为火车站应急疏散能力的提升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了的参考依据。 本文针对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的现状,,结合熵权与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研究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的应急疏散能力的评价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应急疏散能力评价,可为火车站消除影响疏散的隐患、加强日常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为政府部门及车站管理部门了解火车站人流密集区日常管理的现状、实施宏观监控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人流密集区 应急疏散能力 风险矩阵 熵权法 灰色关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298;X913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1 绪论7-18
- 1.1 研究背景7-8
- 1.2 研究意义8-9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9-15
- 1.3.1 应急疏散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9-11
- 1.3.2 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11-15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8
- 1.4.1 研究内容15-16
- 1.4.2 技术路线16-18
- 2 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应急疏散特征分析18-26
- 2.1 人流密集区概述18-19
- 2.1.1 人流密集区定义18
- 2.1.2 人流密集区特点18-19
- 2.2 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安全事故概述19-23
- 2.2.1 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安全事故类型19-20
- 2.2.2 人流密集区安全事故的特点20-21
- 2.2.3 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火灾事故分析21-23
- 2.3 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应急疏散特征及内容23-25
- 2.3.1 应急疏散的特征23
- 2.3.2 应急疏散的内容23-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3 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应急疏散能力指标体系构建26-39
- 3.1 危险因素辨识26-27
- 3.2 指标构建原则27-28
- 3.3 应急疏散能力指标分析28-38
- 3.3.1 建筑因素31-34
- 3.3.2 交通因素34-36
- 3.3.3 管理因素36-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4 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应急疏散能力评价模型39-47
- 4.1 基于风险矩阵的指标值确定39-43
- 4.1.1 基于原始风险矩阵的风险值确定39-42
- 4.1.2 指标值的确定42-43
- 4.2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的确定43-44
- 4.3 基于熵权与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等级确定44-46
- 4.4 本章小结46-47
- 5 实例分析47-55
- 5.1 西安火车站概况47-49
- 5.2 基于风险矩阵的指标值的确定49-51
- 5.3 基于熵权及灰色关联的评价等级确定51-53
- 5.3.1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51
- 5.3.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等级确定51-53
- 5.4 西安火车站广场人流密集区应急疏散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53-54
- 5.4.1 评价结果分析53
- 5.4.2 对策53-54
- 5.5 本章小结54-55
- 6 结论与展望55-57
- 6.1 结论55
- 6.2 展望55-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录61-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铁男,李晶蕾;对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Entropy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weight of evaluating indicators in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6年05期
3 宋卫国,于彦飞,陈涛;出口条件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及其分析[J];火灾科学;2003年02期
4 王宗军;综合评价的方法、问题及其研究趋势[J];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5 罗勇;郑循刚;;基于熵值法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动态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3期
6 梁军,江薇,李旭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改进及其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7 郭朝光;;浅谈大型公共建筑中人员安全疏散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5期
8 任常兴;张欣;张网;吕东;王婕;李晋;;人员密集场所突发火灾事故应急疏散能力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年02期
9 王以恒;;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北京市地铁站应急疏散能力仿真评估模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年01期
10 张叶;何嘉鹏;阎丽萍;;基于专家调查法的高层民用建筑火灾疏散改进灰关联安全评价模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822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82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