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采场底板损伤破坏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综放采场底板损伤破坏规律研究
【摘要】: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煤炭资源的开采逐渐由简单粗暴式向精密机械化转变,我国煤炭行业在历经数次革新之后,煤炭开采逐渐演变成大矿区、大井型、大产量等开采模式。在经历了机械化带来的便利之后,国内大部分矿区上组煤已经面临枯竭,已经提前进入到下组煤的开发,然而由上组煤到下组煤的延伸开采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煤层埋深增加、地应力增高,同时也伴随着高温、高压、高瓦斯等不利因素,更为严重的是承压水对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及工人人身安全的直接威胁,因此,如何准确的判定与防治底板承压水突出问题已经是新时代采矿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依托义棠煤业为地质原型,采用理论分析、工程类比、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等几种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深入研究采动损伤条件下底板的破坏规律以及底板承压水导升带的上升规律,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工程类比分析可知,影响底板破坏深度的某一单一因素达到其极限值时,其它影响因素便成为主控因素。(2)通过经验公式计算与分析,可知底板破坏深度不仅仅受单一因素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采用现场实测,对义棠煤业100502(80m、180m)工作面底板岩体进行了连续、动态监测,获知了采场损伤条件下底板的破坏深度。(4)从流固耦合角度出发,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针对不同因素影响的采动损伤条件下底板破坏深度与承压水导升带高度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破坏深度 突水机理 采动影响 现场实测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4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11-21
- 1.2.1 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现状11-17
- 1.2.2 底板破坏深度研究现状17-21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21-24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21
- 1.3.2 技术路线21-24
- 第二章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及煤层底板岩体破坏深度工程统计分析24-36
- 2.1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24-30
- 2.1.1 取样条件及过程24
- 2.1.2 取芯钻孔位置的确定24-25
- 2.1.3 煤层及顶、底板岩层结构分析25-28
- 2.1.4 试件物理力学参数测定结果28-30
- 2.2 煤层底板岩体破坏深度工程统计分析30-35
- 2.2.1 底板破坏深度实测统计30-32
- 2.2.2 底板破坏深度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初析32-35
- 2.3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采动影响条件下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理论预测分析36-44
- 3.1 底板破坏深度经验公式理论计算36-39
- 3.1.1 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差异性分析38-39
- 3.2 底板破坏深度经验公式误差分析39-43
- 3.2.1 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误差计算39-41
- 3.2.2 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误差统计性分析41-43
- 3.3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采动影响下煤层底板损伤破坏深度现场实测44-78
- 4.1 实测方法选择44-46
- 4.2 实测设备46-50
- 4.2.1 实测设备数量与种类46-47
- 4.2.2 空心包体三轴应变计传感器结构与特性47
- 4.2.3 观测原理47-50
- 4.3 现场实测钻孔设计50-53
- 4.3.1 底板应力探测观测孔的布置位置50-51
- 4.3.2 底板钻孔结构与施工51-53
- 4.4 现场实测结果分析53-76
- 4.4.1 现场观测原始数据分析53
- 4.4.3 煤层底板附加应力计算53
- 4.4.5 80m工作面底板变形实测结果分析53-67
- 4.4.6 180m工作面底板变形实测结果分析67-76
- 4.5 本章小结76-78
- 第五章 采动影响条件下煤层底板采动破坏规律数值计算分析78-114
- 5.1 模拟基本原则78
- 5.2 三维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方案及模拟过程78-82
- 5.2.1 数值计算模型78-81
- 5.2.3 数值计算模拟过程81-82
- 5.3 长壁工作面带压开采底板破坏特征分析82-104
- 5.3.1 沿煤层倾斜方向底板垂直应力分析82-88
- 5.3.2 沿煤层倾斜方向底板剪应力分析88-93
- 5.3.3 沿煤层倾斜方向底板塑性区分析93-99
- 5.3.4 沿煤层倾斜方向底板渗流孔隙压力及渗流矢量分析99-104
- 5.4 承压水开采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104-112
- 5.4.1 采场底板岩层损伤破坏深度多因素分析结果104-110
- 5.4.2 承压水导升带高度多因素分析结果110-112
- 5.5 本章小结112-11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14-116
- 6.1 结论114-115
- 6.2 展望115-116
- 参考文献116-122
- 致谢122-12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1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延春;杨扬;;大埋深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统计公式及适用性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09期
2 梁建民,姜兴阁,王希良,,蒋勤明;综采、综放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的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1996年01期
3 高庆;叶元辉;;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发育规律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33期
4 李海梅,关英斌;综采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的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2年03期
5 杨彦利;关英斌;王卫东;王勇;韩立强;;陶二煤矿2~#煤层底板破坏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年01期
6 王秋生;姜玉海;;底板破坏深度动态监测技术的应用[J];煤矿安全;2011年12期
7 易洪春;虞金林;陈玉玖;王健;吴国庆;;采场底板破坏带电法动态监测实验[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3期
8 魏大勇;;恒源煤矿Ⅱ6112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测试与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3年04期
9 王春秋;潘立友;华永芳;;支柱对煤层底板破坏机理的研究及应用[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10 李文彩,张义顺,王洪志;松软底板条件下柱鞋的设计[J];煤矿设计;199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玉海;;底板破坏深度动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永杰;李增力;;煤层开采后底板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3 李晓斌;何有巨;;复杂区深部A组煤底板岩溶及其防治[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4 王健;;综采面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5 关英斌;李海梅;杨彦利;;承压水上近距煤层开采的底板破坏深度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6 张文泉;李加祥;温兴林;;回采参数与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关系的研究[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7 许延春;姚依林;陈胜然;柳昭星;;深部承压水上大采高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理论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8 翟晓荣;吴基文;;煤层底板注浆前后采动效应数值模拟分析[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作宇;;顶底板岩体移动的理论与实践[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10 孟祥瑞;徐铖辉;高召宁;王向前;;采场底板应力分布及破坏机理[A];全国大型煤炭企业综采技术发展成果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2 付宝杰;水—岩耦合作用下采场底板综合分区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3 徐德金;高承压含水层上煤层开采底板断裂活化致灾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梁盛开;黔北矿区承压水分布特征与安全开采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陈新明;大埋深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工作面防治水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浩;煤层底板隐伏充水断层扩展的模拟实验研究[D];华北科技学院;2015年
2 孙闯;长平矿3号煤层回采工作面顶底板运动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姜玉龙;综放采场底板损伤破坏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崔胜;显德汪矿9~#煤层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李冲;邯邢地区煤层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6 李锋;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特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7 吴涛;潘二矿A组煤开采底板破坏规律并行电法测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8 杨彦利;陶二煤矿2~#煤层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9年
9 彭永贵;承压水体上厚煤层开采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10 安康;陈四楼煤矿底板破坏及突水预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24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82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