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的班组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05:11

  本文关键词:基于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的班组激励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铁路班组 风险管理 激励因素 激励机制


【摘要】:随着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对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大幅提升,一方面,随着铁路行业的政企分分开,铁路运输企业急需向现代企业转变,如何快速转变角色以及传统思维,构建科学先进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便成了重要课题。另一方面高速铁路的运营速度和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其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对铁路运营安全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以监控设备等硬件安全投入为主要手段的防控措施呈有限化的前提下,对于铁路班组这一安全风险防控的直接执行者来说,其风险防控的效果直接关系着铁路运营的安全。可以说,预防铁路安全风险的现实任务就是要预防铁路班组自身安全风险,因此,对铁路班组自身安全风险防控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铁路班组自身因素所产生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激励措施相结合形成有针对性的班组激励机制,以此防控班组安全风险。研究主要涵盖为以下几点:(1)在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铁路班组安全风险构成及风险特点,将风险控制措施分为三类,并提出通过第三类风险控制措施从根本上控制铁路班组风险的思路。(2)通过对铁路交通责任事故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出班组环境、班组管理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人为差错的风险因素,建立起风险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映射关系,选取出适用于降低班组安全风险的14项激励因素。(3)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班组激励因素进行重要度分析、方差分析,将分析结果与目前铁路班组的能够控制风险的激励机制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目前铁路班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铁路班组激励机制建议措施。
【关键词】:铁路班组 风险管理 激励因素 激励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29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3 研究评述14-15
  • 1.3 内容及技术路线15-17
  • 1.3.1 主要内容15
  • 1.3.2 技术路线15-17
  • 第2章 铁路班组安全风险管理理论17-26
  • 2.1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17-22
  • 2.1.1 风险定义及构成要素17-18
  • 2.1.2 风险管理基本要素18-19
  • 2.1.3 风险管理内容及流程19-22
  • 2.2 铁路班组风险因素分析22-25
  • 2.2.1 事故分析22-23
  • 2.2.2 人为差错分类23-24
  • 2.2.3 风险因素分析24-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激励机制理论基础26-31
  • 3.1 激励机制概述26-29
  • 3.1.1 激励机制定义26-27
  • 3.1.2 激励机制理论27-29
  • 3.2 班组激励对象29
  • 3.2.1 班组长29
  • 3.2.2 普通职工29
  • 3.3 班组激励因素选取29-30
  • 3.4 本章小结30-31
  • 第4章 铁路班组激励因素分析31-50
  • 4.1 问卷调查方案31-32
  • 4.1.1 样本选择31
  • 4.1.2 调查方法31
  • 4.1.3 调查问卷的内容31
  • 4.1.4 样本基本情况31-32
  • 4.2 班组激励因素分析32-43
  • 4.2.1 信度分析33
  • 4.2.2 激励因素重要度分析33-34
  • 4.2.3 激励因素方差分析34-41
  • 4.2.4 激励因素相关性分析41-43
  • 4.3 班组激励机制现状调查分析43-49
  • 4.3.1 激励机制满意度分布43-47
  • 4.3.2 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布47-48
  • 4.3.3 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48-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第5章 激励机制优化50-60
  • 5.1 激励机制优化原则50-51
  • 5.2 激励机制优化组合51-55
  • 5.2.1 激励机制优化组合应考虑的因素51-52
  • 5.2.2 激励机制优化组合策略52-55
  • 5.3 激励机制优化内容55-59
  • 5.4 本章小结59-60
  • 结论60-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5
  • 附录1 班组安全风险管理问卷调查65-67
  • 附录2 专家打分表67-71
  • 个人简历7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茂辉;张彪;章小兵;;产权概念的经济学与法学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郭庆然;;企业制度与企业竞争力相关性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朱雷,陈柏青;中国高等院校资源整合的制度基础[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9期

4 于璐,于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新探索[J];商业研究;2003年04期

5 聂佳;中国农民集体土地产权配置的实证辨析[J];商业研究;2005年04期

6 王薇;;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J];商业研究;2005年24期

7 王春平;方天X;刘万兆;;现行公益建设征地补偿制度下的产权缺失与效率损失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10期

8 张晓辉;;基于产权理论的长吉图农村合作经济产权制度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洪亮;国有企业:宏观定位与微观再造[J];财经科学;2000年04期

10 胡少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与产权制度创新[J];财经科学;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蛟;张欣;;新制度金融学与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反思[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姚从容;;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权制度安排[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继立;企业控制权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彦林;当代中国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关系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宏登;新时期我国耕地制度创新路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汪满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董毅;基层民众的媒介接触与政治信任[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娣;职业型高等教育混合提供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9 鲁德;中国集体林权改革与森林可持续经营[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李希;科技工作者薪酬公平感知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旭英;审计信息产权作用机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智;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彭钰;我国集体林地产权制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马Z,

本文编号:854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854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c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