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
本文关键词: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发表 > 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
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
发布日期: 2012-05-17 发布:
2012年第1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国核电发展战略、核安全工程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现状,指出了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优势和存在问题,探讨了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内容设置创新、专业教材、师资队伍、教学基本条件、科学研究和对外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内知名、行业一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安全类本科专业。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新兴产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叶勇军(1979-),男,湖北浠水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副主任,讲师;李向阳(196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衡阳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南省教育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序号:205)、2011年湖南省教育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序号:192)、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编号:2010ZZ016、2009ZZ050、2009ZZ0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52-03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已纳入我国能源建设规划,并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已制定了核电发展规划。为适应我国核能开发战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安全类本科人才,南华大学2010年3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并获得批准,同时,在2011年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已将核安全工程纳入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南华大学将开启核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工作。为了更好地建设好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全面探讨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如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以保证我国核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我国核电发展对核安全工程人才需求现状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成为本世纪我国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然而核电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核电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核能开发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正在运营的核电机组有13台,总装机达到1080万千瓦;正在建设中的机组28台,装机容量达3097万千瓦,在建规模全球第一。截至2010年底,我国核准核电机组32台,总装机容量3486万千瓦,2020年核电装机可达6000万千瓦。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先后核准10个核电项目。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规模将达到8600万千瓦。
为了保证我国核电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大量的反应堆工程等核类专业技术人才,也急切需要培养保证核电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安全专业人才;同核电发展相关联的产业链如铀矿地质及采冶、核燃料生产、乏燃料后处理等厂矿企业也需要配备大批核安全类人才。为了保证我国核工业特别是核电产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国家核安全局已于2002年在国内实施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制度,将在与核安全相关的岗位上强力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由于我国核安全人才储备有限,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核电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家对核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如美国平均每堆核安全监管人员为36.5人、法国为33.3人、日本为27.8人,而我国为8.3人,当前我国核安全监管人员的缺口为1200人左右;目前我国取得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资质的人员还不足1800人,人员素质急需提高。因此,为了顺应核电产业链相关厂矿企业对核安全人才的需求现状,进一步完善我国核类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加快核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成立于2003年,是顺应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和需求而诞生与成长的专业,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建设过程中一直以核为特色,2007年该专业分为三个方向(核安全、建筑安全和铀矿冶安全)进行本科人才培养,2008年安全工程专业通过学士学位评估,截至2011年6月,累计向社会输送安全工程专业人才4届共251人。2006年获得首批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开设了两期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进修班,培养了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60人。经过多年在核类人才培养上的探索,核安全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和科研实力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核类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绩,初步成为在核工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本科专业。在近7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已逐步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办学成果,为专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2011年学校获得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具备培养安全工程领域博士、硕士和学士三级学位的高校,同时,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专业建设已步入新的发展轨道。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依托于核工程与核技术、矿物资源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预防医学等专业,在安全科学领域形成了以铀矿通风与辐射安全、铀矿山开采安全技术、放射性三废处理技术以及核设施安全管理与可靠性技术分析研究方向的学科梯队,具有明显核特色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学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拥有教授8人,研究员级高工1人,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4人;其中9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硕士学位,8人分别获得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工程师。近五年该专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防预研项目3项,国家安监局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重点科技项目1项,国家安监局安全科技计划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横向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三大检索36篇。
三、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南华大学现有8个核类专业和18个涉核专业,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之一,具有核类专业本科人才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及教学条件,但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仍面临以下问题:
1.专业建设没有现成的参照模式
申报核安全工程专业是我校瞄准国家核电建设对核安全类人才需求的战略之举。目前,国内设有安全工程的高校有100多所,没有一所高校开设核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只有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设立了核安全和铀矿冶安全两个涉核的人才培养方向。因此,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在国内其他高校没有可参照的建设模式,必须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实践,结合我校学科优势,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2.急需建设一支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核安全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依据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的要求,涉及安全工程、核物理、放射化学、核材料、核设备、核仪表、辐射防护、采矿工程、水文地质、法律、核医学、气象等专业或学科。因此,在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整合全校资源或通过逐步引进新教师,依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要建设一支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3.没有适用于核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
由于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开设在国内是唯一的,市场上并没有出版针对该专业的教材。因此,必须结合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岗位培训丛书和核类企业特别是核电站安全专业人才培训教材等,根据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紧编写相关专业课程教材。
核安全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核类企业对核安全类人才技能和实践能力有其特殊要求。因此,专业建设过程中不能完全依托学校其他核类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必须筹措资金加紧建设核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并开设特色鲜明的实验项目;加强同国内核类企业的联系力度,签订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思路
1.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定位
南华大学是原核工业部下属的工科院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的专业办学方向,学校应在此大前提下搞好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在目前安全工程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各相关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注重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挥行业特色两方面办好核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较深厚的安全科学及技术、辐射防护基础理论知识及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潜能。学生毕业后能在核电站、核燃料加工及废物处理企业、铀矿山、非铀矿山、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工矿企业、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等从事核与辐射安全和工业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科研、评价、监督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专业建设全局,按照南华大学和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强化以核为特色的办学方针;依托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和学校核特色专业大平台,加强专业建设与核电发展对安全类人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以注册核安全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实施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建“3+1”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核安全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计划在五年的时间内,通过改革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内知名、行业一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安全类本科专业。
3.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任务
顺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需求,以学校核特色专业大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在核类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及与中核集团公司共建的机遇,整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实施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4.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
把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作为核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我校多年积淀的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优势及核行业和社会影响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强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统筹规划学生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思路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立足于培养具备“行业并重型”知识结构的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分别制订校内学校阶段的培养模式和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阶段的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在核科学与技术、铀矿开采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同环保部(核安全局)和核工业集团公司的联系,在核安全工程专业设立核电安全和铀矿冶安全两个人才培养方向,同联合培养企业共同制订好核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
(2)课程体系建设。以核电产业链相关企业安全类人才知识体系结构要求,以《全国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导向,制订出与《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和《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知识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追踪核安全科学前沿的研究方向,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和核科学与工程相关知识有机结合,打造核电安全和铀矿冶安全两个课程体系模块,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模块,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整个课程体系涵盖了6个课程系列,即人文系列、数理系列、外语系列、计算机应用系列、通用安全系列、核安全系列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区别好校内和校外培养目标,形成鲜明的核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3)教材建设。依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核类企业安全培训的需求,组建核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实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教材的选用原则、自编教材的编写规划和编写大纲。成立课程教材编写组,实行主编负责制并落实编写计划,确保教材编写质量。教材内容要充分反映本学科和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讲求教材的实用性,同时应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师德教育和业务提高并进,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并举的方针,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与提高核安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在整合学校特别是安全工程系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引进具有核专业特别是核知识背景的高层次人才3~5人,聘请一批核电站、核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为核安全专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每年有计划的选送1~2名教师到核电站及相关核工业生产企业轮(顶)岗锻炼,同时派出年轻教师参加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培训和考试,争取3~4年内安全工程系拥有3~4名注册核安全工程师,逐渐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核安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要注意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而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均比较合理、学术水平高的精干、高效、创新、敬业的师资团队。
(5)核特色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1)实验室建设。为了适应核行业对安全类人才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严格要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争取财政部的资金支持,提升实验教学软硬件设施。2011年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核环境与安全工程实验中心获得财政部300万建设资金,将建设好核安全实验中心(包括核应急与仿真实验室、核与辐射安全实验室、铀矿冶安全实验室和核电厂工业安全实验室),制订好实验项目和相应的实验教学配套资料,加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数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国家核安全局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支持,参与共同建设核安全实验中心,将核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业内影响较大的具有科研和教学功能的重点示范性实验室。
2)“3+1”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加强同国内核类厂矿企业的联系力度,同国内核科研院所、核电企业、铀矿冶企业和核燃料加工及乏燃料后处理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建立一批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依据实践教学计划,派学生到企业中实训,实行“3+1”的培养模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开展企业师资队伍建设。
(6)核安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为建设教学科研型大学,必须下大力开展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己初步建立了核通风与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及技术支持系统,鼓励教师致力于研究多学科交叉的核安全防治技术,发展和形成我国的核安全科学技术。利用南华大学军工核设施退役与治理大楼建设项目,重点建设退役过程安全评价技术中心建立核设施退役安全研究平台,开展退役过程系统安全评价方法研究、退役过程职业危害分析研究、退役工艺设备安全可靠性分析研究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所安全稳定性分析研究。采取优厚政策,吸引研究型人才带项目到学院工作,尽快研究出具有先进水平和重大影响的成果,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考虑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和科研学分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技论文,提高其综合素质。
(7)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校、学院行业特色,优化整合有关专业师资力量,依托学院安全技术中心,整合有关专业师资力量,组建特色鲜明的安全技术服务团队。发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在学院举办的优势,充分利用行业资源,着手成立核安全评价、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论证、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机构。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参与安全培训,鼓励对外从事安全评价、安全分析论证、安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服务,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核安全工程专业是国家教育部2010年首批批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之一,也是湖南省新批准的特色建设本科专业,是顺应新时期国家核电发展对核安全人才要求的客观产物。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同时作为湖南省新批准建设的特色专业,南华大学既面临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充分认识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根据学校安全工程专业以及其他核类专业现有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思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课程体系与内容设置创新、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科学研究和对外服务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内知名、行业一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安全类本科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特色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月巧,王挺,王玉梅.国外核安全监管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0,(2):74-7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邵辉,张东,葛秀坤,等.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2):34-39.
[4]翟小伟,邓军.突出行业特点的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90-94.
(责任编辑:宋秀丽)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6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86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