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RTV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2:09

  本文关键词:RTV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超疏水表面 室温硫化硅橡胶 透明 机械稳定性 夜光


【摘要】:为开发低成本、工艺简单且稳定性优异的人工超疏水表面,本论文以表面能低、加工性好的室温硫化硅橡胶为基体,通过表面颗粒修饰的方法制备了系列硅橡胶基超疏水表面,并对其机械稳定性展开了系统研究;同时通过不同功能性颗粒的选择,赋予了所制备的硅橡胶基超疏水表面以透明性、不同的装饰性颜色和夜光功能,为开发实用化的多功能硅橡胶基超疏水材料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两步旋涂法制备了RTV基透明超疏水表面。将RTV溶液与经OTS改性后的SiO2悬浮液先后旋涂于玻璃片表面,固化后得到透明超疏水表面,其静态接触角为166.8°,滚动角为4.2°。测试结果表明,此超疏水表面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自清洁性;研究发现经过全氟辛基二甲基氯硅烷改性后的表面对乙二醇具有超疏液性,经OTS改性后的表面仅具有超疏水性;耐水冲和存储实验都表明含有RTV溶液的表面比不含RTV溶液的表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2.开发了一种简易通用的RTV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将铜粉、二氧化硅、聚偏氟乙烯等各类粒径和成分不同的粉末均匀撒播在未固化的硅橡胶溶液表面,硅橡胶固化后表面即具有超疏水性,其接触角均超过160°,滚动角均低于5°。对各类颗粒/硅橡胶复合超疏水表面的机械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稳定性优异,能够经受手指接触、药勺刮擦、毛刷拂拭、水流冲击甚至反复砂纸打磨;并且,通过不同颗粒的选择可以赋予颗粒/硅橡胶超疏水材料以不同的装饰性颜色、导电性、透光性等功能。3.通过夜光粉和聚四氟乙烯颗粒的协同掺杂改性作用,获得了具有夜光功能的超疏水硅橡胶复合材料表面。研究表明,PTFE占混合粉末15%时,材料表面的接触角为165.1°,滚动角为5.5°,超疏水性能最佳;样品在日间吸收自然光后在夜间能发出明亮的黄绿色光,经不同光源照射相同时间后,发光超疏水材料在黑暗处持续发光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紫外光、自然光和日光灯光;在光照15 min后,发光超疏水材料储能达到饱和状态;将发光超疏水材料放置水中浸泡后,其接触角会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 室温硫化硅橡胶 透明 机械稳定性 夜光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0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22
  • 1.1 引言8-9
  • 1.2 超疏水表面的介绍9-13
  • 1.2.1 超疏水表面的定义9
  • 1.2.2 接触角方程9-10
  • 1.2.3 滚动角与接触角滞后10-11
  • 1.2.4 理论模型11-13
  • 1.3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13-18
  • 1.3.1 模板法13-14
  • 1.3.2 相分离法14
  • 1.3.3 沉积法14-15
  • 1.3.4 刻蚀法15
  • 1.3.5 自组装法15-16
  • 1.3.6 溶胶-凝胶法16-17
  • 1.3.7 一步制备法17-18
  • 1.4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18-19
  • 1.4.1 防覆冰18
  • 1.4.2 自清洁18-19
  • 1.4.3 减阻19
  • 1.4.4 防腐蚀19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19-22
  • 1.5.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19-20
  • 1.5.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20-22
  • 第2章 透明硅橡胶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22-35
  • 2.1 概述22
  • 2.2 实验内容22-25
  • 2.2.1 材料及实验仪器22-23
  • 2.2.2 实验原理23-24
  • 2.2.3 实验过程24-25
  • 2.2.4 试样的表征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4
  • 2.3.1 粉末改性前后的分析25-27
  • 2.3.2 SiO2和OTS的用量对接触角的影响27-28
  • 2.3.3 透明度的测试28-29
  • 2.3.4 表面形貌分析29-30
  • 2.3.5 润湿性分析30-32
  • 2.3.6 自清洁性32
  • 2.3.7 稳定性32-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稳定型硅橡胶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35-50
  • 3.1 概述35
  • 3.2 实验内容35-38
  • 3.2.1 材料及实验仪器35-36
  • 3.2.2 实验过程36-37
  • 3.2.3 试样的表征37-38
  • 3.3 结果与讨论38-48
  • 3.3.1 粉末润湿性的分析38-39
  • 3.3.2 RTV基复合材料超疏水表面润湿性的分析39-40
  • 3.3.3 表面形貌的分析40-42
  • 3.3.4 自清洁性42-43
  • 3.3.5 稳定性的研究43-48
  • 3.4 本章小结48-50
  • 第4章 夜光功能硅橡胶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50-61
  • 4.1 概述50
  • 4.2 实验内容50-52
  • 4.2.1 材料及实验仪器50-51
  • 4.2.2 实验过程51-52
  • 4.2.3 试样的表征52
  • 4.3 结果与讨论52-59
  • 4.3.1 润湿性和发光性的分析52-55
  • 4.3.2 PTFE占混合粉末的不同比例对接触角和滚动角的影响55
  • 4.3.3 表面形貌的分析55-57
  • 4.3.4 成分分析57-58
  • 4.3.5 不同光源照射不同时间对发光性的影响58-59
  • 4.3.6 水中浸泡时间对接触角影响59
  • 4.4 本章小结59-61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5.1 总结61-62
  • 5.2 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9-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增江;田冬;肖成龙;刘伟良;;超疏水表面:从制备方法到功能应用[J];化工进展;2009年11期

2 潘光;黄桥高;胡海豹;刘占一;;超疏水表面的润湿性及其应用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21期

3 牟丹;周奕含;;疏水高分子单链在疏水表面上吸附和扩散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2期

4 ;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取得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1年04期

5 郭树虎;于志家;罗明宝;孙晓哲;;超疏水表面润湿理论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05期

6 秦亮;刘天庆;;亲/疏水表面上液滴滞后阻力的研究[J];化工进展;2012年08期

7 刘金秋;柏冲;徐文华;张献;刘迎凯;姚金水;刘伟良;;高黏附性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3年07期

8 蒋雄;乔生儒;张程煜;胡海豹;刘晓菊;;疏水表面及其减阻研究[J];化学进展;2008年04期

9 林飞云;冯杰;黄明达;钟明强;;基于不锈钢模板热压微模塑构建聚乙烯超疏水表面[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0年02期

10 赖跃坤;陈忠;林昌健;;超疏水表面黏附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环;耿信鹏;王保怀;白泉;;变性牛血清蛋白在适度疏水表面上构象变化的盐浓度依赖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柴瑜;耿信鹏;彭晶晶;郑长征;;盐浓度对天然核糖核酸酶在疏水表面上吸附稳定性及构象影响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耿信鹏;郑美荣;王保怀;耿信笃;刘爱玲;;天然溶菌酶在疏水表面置换吸附焓的盐浓度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王倩;杨振忠;;利用海胆状复合微球制备超疏水表面[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胜;崔树勋;;超疏水表面自清洁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C];2013年

6 冯小艳;耿信鹏;周烨;侯海云;;盐浓度对变性α-淀粉酶在疏水表面上吸附及构象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宋付权;武玉海;俞巨高;;疏水-超疏水表面的简易制备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姜程;王齐华;;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及制备[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海豹;陈立斌;黄苏和;鲍路遥;;水滴撞击超疏水表面的弹跳行为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王媛怡;王庆军;陈庆民;;不同化学修饰超疏水表面疏冰功能的验证[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大庆;新面料何以冬暖夏凉[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钱柏太;金属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杨昊炜;聚硅氧烷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晶;多元耦合仿生疏水金属表面制备原理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银龙;溶胶—凝胶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超疏水表面及其结构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娜;超疏水表面在镁合金上制备及其抗腐蚀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侯金林;反应性聚硅氧烷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超疏水表面的构筑[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梦蕾;微—纳米二元结构超疏水表面抑冰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伟;镁合金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功能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时庆文;铝合金基体超疏水表面抗冰特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7 刘英雨;不锈钢基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童文建;钛基体超疏水表面的刻蚀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9 吕大梅;铝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腐蚀防护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10 赵丽斌;铜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00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000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c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