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硅碳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及电场效应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22:03

  本文关键词:硅碳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及电场效应的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硅碳烯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自旋密度 电场效应


【摘要】: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先导,而纳米材料是当今世界重大科技决策的必然选择。随着凝聚态物理和纳米材料领域的重要进展,半导体微结构、高温超导HTS材料、新型热电材料与温差发电、光子晶体以及其他新材料正在逐渐兴起。而其中的硅碳烯纳米材料正属于当前研究的热点,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其具有优异的热物理性质,因此便于制备高温高功率的应用。由于其具有的宽带隙,因此在研究光学和电学结构方面是个热门领域。本文的研究采用CASTEP软件包和模守恒赝势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建设超薄的超胞模型,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对硅碳烯纳米带的电场效应能带结构以及硅碳烯纳米带的色散曲线和声子振动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的有如下内容:首先采用平面波赝势方法第一性原理对硅碳烯纳米带进行几何结构优化和电子结构计算。研究三种窄锯齿形硅碳烯纳米带,分别为2ZSi CNR、3ZSiCNR和4ZSiCNR。在计算电子结构时,选择不同电场强度,分别计算其自旋极化、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具体研究了锯齿型硅碳烯纳米带的边缘结构对能带,特别是费米面附近的导带和价带电子的影响,计算了三种不同宽度的硅碳烯纳米带的能带及费米面附近不同自旋的电子在原胞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宽度对费米面附近不同自旋的电子分布的影响不同,并且考虑2ZSiCNR带隙宽度随所加电场增大而减小,3ZSiCNR和4ZSi CNR结构加自旋后在费米面附近发生自旋退简并,体现自旋半导体性质,加正向电场能带自旋分开发生劈裂,加反向电场带隙增大,说明锯齿形硅碳烯纳米带内部存在自建电场。其次,利用密度泛函微扰理论计算出硅碳烯烯纳米带的声子振动谱和相关的声子色散曲线。根据观察声子的色散曲线以及声子的态密度,这些特征频能够判断硅碳烯纳米带结构的稳定性。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硅碳烯纳米带内部的自建电场会抵消或增强外部电场的影响。硅碳烯带隙较大,表现为半导体性,而一维硅碳烯纳米带带隙随宽度变化,进而产生电场效应。硅碳烯纳米带的这些独特性质可以用于功能器件设计和超级电容的应用。
【关键词】:硅碳烯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自旋密度 电场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469;TB38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主要符号说明10-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硅碳烯概述11-13
  • 1.1.1 硅碳烯的特性11-12
  • 1.1.2 硅碳烯的结构12-13
  • 1.2 硅碳烯的制备方法13-17
  • 1.2.1 模板生长法13-14
  • 1.2.2 化学气相沉积法14-15
  • 1.2.3 电弧放电法15
  • 1.2.4 溶胶-凝胶法15-16
  • 1.2.5 碳热还原法16
  • 1.2.6 溶剂热法16-17
  • 1.3 碳化硅一维纳米材料的性质17-19
  • 1.4 碳化硅一维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19-21
  • 1.5 主要研究内容21-23
  • 第二章 计算方法23-29
  • 2.1 密度泛函理论23-26
  • 2.1.1 赝势方法23
  • 2.1.2 第一性原理23-24
  • 2.1.3 广义梯度近似24
  • 2.1.4 局域密度近似24
  • 2.1.5 Hohenberg-Kohn定理24-25
  • 2.1.6 Kohn-Sham方程25-26
  • 2.2 计算软件26-27
  • 2.3 计算流程27-29
  • 第三章 硅碳烯纳米带的电场效应29-37
  • 3.1 引言29
  • 3.2 模型和参数29-31
  • 3.3 计算结果分析31-35
  • 3.3.1 2ZSiCNR的电场效应31-32
  • 3.3.2 3ZSiCNR的电场效应32-33
  • 3.3.3 4ZSiCNR的电场效应33-35
  • 3.4 本章小结35-37
  • 第四章 硅碳烯纳米带稳定性的理论研究37-43
  • 4.1 引言37
  • 4.2 计算模型和参数37-39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39-41
  • 4.3.1 2ZSiCNR、3 ZSiCNR、4ZSiCNR的声子振动模式39-41
  • 4.4 本章小结41-43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43-45
  • 参考文献45-51
  • 致谢51-53
  • 硕士阶段科研成果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岚;张宇;郭志睿;顾宁;;半胱氨酸诱导金纳米带室温合成[J];科学通报;2008年20期

2 卢会清;高红;张锷;张喜田;;铟掺杂的氧化锌纳米带的制备和发光特性[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2期

3 姚海峰;谢月娥;欧阳滔;陈元平;;嵌入线型缺陷的石墨纳米带的热输运性质[J];物理学报;2013年06期

4 刘源;姚洁;陈驰;缪灵;江建军;;氢修饰石墨烯纳米带压电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06期

5 许俊敏;胡小会;孙立涛;;铂掺杂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学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2年02期

6 曾晖;赵俊;韦建卫;郑艳;田雕;;含有碳链通道的石墨烯纳米带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7 孙娜;童国平;;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在单轴应力下的能隙调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8 黄琼;童国平;;弯曲对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电子性质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9 曾永昌;田文;张振华;;周期性纳米洞内边缘氧饱和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特性[J];物理学报;2013年23期

10 郑芳玲;张建民;;扶手椅型氮化硼纳米带双空位缺陷第一性原理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中军;李志儒;黄旭日;孙家钟;;氨基取代和锂掺杂纳米带导致大的静态第一超极化率[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冬;王非;翟雷应;梁建;马淑芳;许并社;;氮化镓纳米带的制备和表征[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王彦敏;堵国君;黄林勇;刘宏;王继扬;;单晶铋纳米带的制备与生长机制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宏;周伟家;赵振环;田健;王继扬;;二氧化钛纳米带表面异质结构:设计、制备和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8纳米晶体及其表征[C];2012年

5 王立峰;;单层石墨纳米带的中弯曲波的非局部弹性理论研究及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查文珂;何莉萍;;石墨烯纳米带掺杂球形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性能[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吕超;陈晓;靖波;;离子自组装制备有机荧光纳米带[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英;马秀良;;ZnO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李英;徐舸;杨春娜;马秀良;;正交相SnO_2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大鹏;王冠中;;氧化物半导体超晶格纳米带自组装生长和结构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仁;纳米材料的新朋友“纳米带”[N];北京科技报;2001年

2 柏林记者 张兆军;我合成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科技日报;2007年

3 黄敏;光能“拧弯”物体[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 李宏策 刘霞;新法制得高质量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4年

5 张小军;留美中国专家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大众科技报;2001年

6 李宏策;石墨烯纳米带生产新工艺开发成功[N];科技日报;2012年

7 郝钢;我国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8 记者 刘霞;美首次“种”出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张小军;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董映璧;新加坡用激光让硫化镉纳米带降温40℃[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玲;硅纳米带及氟饱和氮化铝纳米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易均辉;钛基底上一维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许冠辰;化学气相沉积法控制合成低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衡伯军;Cu_2O和CuO纳微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兆国;拓扑绝缘体Bi_2Te_2Se纳米带的量子相干输运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吴文志;类石墨烯二维材料及其纳米带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白慧;硼球烯B_(40)的化学修饰[D];山西大学;2015年

8 张小欧;新型低维材料电磁和输运性质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马玲;改性石墨烯储氢和气敏性质及硅纳米带掺杂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郑亚荣;基于廉价金属复合材料电催化剂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霞;稀土钙钛矿型氧化物纳米带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2 曹杉杉;锂电池正极材料钒酸铵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杨鸿玉;基于多壁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纳米带的多巴胺非酶传感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白俊强;Ni掺杂TiO_2纳米带阵列薄膜制备及光催化性能[D];浙江大学;2016年

5 李勇;硅碳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及电场效应的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刘丽丽;二硫化钼纳米带催化析氢活性及其调控的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7 陈栋田;钛氧化合物纳米带及其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大学;2008年

8 于长娟;稀土离子掺杂稀土氧化物和稀土氟化物纳米带的制备与表征[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博;Ⅱ-Ⅵ族半导体压电纳米带的光电开关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10 金蔚;弯曲纳米带中的声子输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1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021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9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