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P型NiO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制备及其硅基二极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00:13

  本文关键词:P型NiO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制备及其硅基二极管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紫外线热氧化 NiO薄膜 NiO/Si异质结器件


【摘要】:NiO是一种新型的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具有直接带隙能带结构,室温下的禁带宽度在3.6-4.0 eV之间。由于NiO特有的电子结构以及p型导电等特点,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在透明导电薄膜、气敏、紫外探测等领域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关于n型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不断成熟,而p型氧化物半导体材料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研究可操作性强、符合应用要求的NiO薄膜的制备方法因此显得尤其重要。本论文提出一种紫外线热氧化法制备NiO薄膜,通过对比不同氧化时间、紫外线光源、退火条件、掺杂对NiO薄膜的特性的影响,获得制备良好NiO薄膜的实验条件,应用此方法成功制备n-NiO/p-Si异质结器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NiO薄膜制备及实验条件的优化紫外线热氧化制备NiO薄膜的流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Ni膜的制备和Ni膜的氧化。在紫外线热氧化的过程中,不同实验条件制备的NiO薄膜晶体质量、光学特性各有不同:氧化时间60 min时,样本拉曼峰值最高,薄膜电阻率最低;实验室有功率密度均为600 mW/cm2的金属卤化物紫外线灯和含臭氧水银外线灯作为光源,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氧化反应,拉曼散射光谱表明含臭氧水银灯的氧化效率较高;氧化完成后,在氮气氛围中退火30 min能有效减少晶格损伤,改善薄膜电阻率;掺杂Li会降低薄膜的光学透明性,X射线衍射图表明掺杂改变了薄膜的晶向特性。(2)p-NiO/n-Si器件的制备与测试为了测量异质结的电流电压,在NiO和Si衬底表面分别淀积金属作为电极,成功制备p-NiO/n-Si异质结器件。选择功函数较高的Pt金属作为NiO薄膜的接触电极,测得流经接触电极的电流与电压近似于欧姆接触。未经Li掺杂的NiO/Si二极管表现出良好的整流特性,Li掺杂后,二极管的反向泄漏电流更小。可见光照射对二极管I-V特性的影响体现在增大反偏电流,波长越长的光影响越明显。不同频率下二极管的1/C~2与电压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紫外线热氧化 NiO薄膜 NiO/Si异质结器件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12;TB38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10-12
  • 1.2 NiO的性质及应用12-17
  • 1.2.1 NiO的基本性质12-13
  • 1.2.2 NiO的晶体结构13
  • 1.2.3 NiO的电子结构13-15
  • 1.2.4 NiO薄膜的应用15-17
  • 1.3 p型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研究现状17-19
  • 1.4 p型NiO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研究现状19-21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21-22
  • 第二章 薄膜的制备与表征方法22-33
  • 2.1 脉冲激光沉积22-24
  • 2.2 磁控溅射24-25
  • 2.3 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法25-26
  • 2.4 电子束蒸发淀积26-28
  • 2.5 薄膜性能测试及表征28-31
  • 2.5.1 薄膜厚度测试28
  • 2.5.2 薄膜微结构分析测试28-30
  • 2.5.3 薄膜光学性能测试30
  • 2.5.4 薄膜电学性能测试30-31
  • 2.5.5 二极管电学性能测试31
  • 2.6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氧化镍薄膜的制备33-50
  • 3.1 Ni薄膜的制备33-36
  • 3.2 Ni薄膜的UV氧化36-38
  • 3.3 氧化时间对NiO薄膜特性的影响38-40
  • 3.4 紫外线光源对NiO薄膜特性的影响40-43
  • 3.5 退火条件对NiO薄膜特性的影响43-47
  • 3.5.1 退火对薄膜光学透明性的影响43-45
  • 3.5.2 退火对薄膜拉曼光谱的影响45-47
  • 3.6 Li掺杂对NiO薄膜特性的影响47-49
  • 3.6.1 Li掺杂对薄膜光学透明性的影响47-48
  • 3.6.2 Li掺杂对薄膜相结构的影响48-49
  • 3.7 本章小结49-50
  • 第四章 NiO/Si异质结器件的制备与研究50-61
  • 4.1 NiO/Si异质结器件结构50-51
  • 4.2 NiO/Si异质结器件制备51-52
  • 4.3 NiO/Si异质结器件的欧姆接触特性52-53
  • 4.4 四探针法测试53-54
  • 4.5 NiO/Si异质结器件的I-V特性54-58
  • 4.5.1 NiO/Si二极管A组I-V特性54-55
  • 4.5.2 NiO/Si二极管B组I-V特性55-56
  • 4.5.3 可见光对NiO/Si二极管I-V特性的影响56-58
  • 4.6 NiO/Si异质结器件的C-V特性58-59
  • 4.7 本章小结59-61
  • 第五章 结论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筱琳,任豪;不同膜厚的NiO薄膜电致变色特性的研究[J];光电子技术;2003年03期

2 魏智强;闫晓燕;汪宝珍;朱林;杨晓红;闫鹏勋;;NiO包覆Ni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氧化特性研究[J];材料工程;2010年04期

3 魏智强;汪宝珍;闫晓燕;朱林;杨晓红;闫鹏勋;;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制备NiO包覆Ni纳米颗粒[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9年11期

4 胡小军,傅祖明,邬秋林,吴学锋,李克高;钇钡铜氧(YBa_2Cu_3O_7)涂层超导用Ni基片上立方织构NiO缓冲层的制备[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3期

5 宋彩霞;于莹;王德宝;;Ni(OH)_2和NiO空心球壳的纳米构筑[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尹海燕;周洪洋;李春虎;;NiO/γ-Al_2O_3吸附剂脱除各馏分汽油中硫化物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2年16期

7 陈丽江,程璇,林昌健,黄朝明;In-SituRaman光谱研究MCFC中NiO阴极溶解破坏机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4期

8 高荣杰,杜敏,陆小兰,马宏伟;均相沉淀法制备Ni(OH)_2和NiO纳米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9 祁红艳;祁亚军;卢朝靖;;β-Ni(OH)_2和NiO单晶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与TEM表征[J];电子显微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长玉;刘守新;;自组装花状α-Ni(OH)_2和NiO的制备和表征[J];功能材料;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淑娟;俞书宏;;新颖NiO超结构的合成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王六平;周颖;刘小雪;邱介山;;NiO负载的有序中孔炭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董轩;赵胜利;文九巴;祝要民;;NiO纳米晶的制备及结构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4 赵鹤云;杨留方;朱文杰;柳清菊;吴兴惠;;氧化还原法制备NiO纳米棒一维材料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5 张德元;;NiO干燥与煅烧[A];2003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孙岚;吴芝;王莹莹;林志群;王梦晔;林昌健;;NiO纳米颗粒负载的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光电催化制氢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7分会:能源纳米科学与技术[C];2014年

7 徐茂文;包淑娟;力虎林;;中孔NiO超级电容电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英文)[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玉祥;NiO电阻开关效应中Ni细丝的演变过程和磁电耦合[D];清华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佳;NiO及GaN/NiO薄膜的低温制备与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静;负载型NiO催化剂甲烷分解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叶珂;P型NiO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制备及其硅基二极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雷华伟;阻变存储器用NiO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钟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iO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改善[D];浙江大学;2011年

6 叶磊;超级电容器用钴掺杂Ni(OH)_2/NiO正极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任鑫;磁性纳米Ni和核壳结构SiO_2(NiO,,ZnO)/Ni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8 李永仙;NiO纳米颗粒对小球藻的胁迫性及生物界面转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9 张照晖;Co_3O_4和NiO的纳米铁磁性[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赵志娟;NiO基透明同/异质结的组建及其阻变特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39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039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6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