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点阵材料等效弹性性能及其尺寸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点阵材料等效弹性性能及其尺寸效应研究
【摘要】:近十几年来,点阵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逐渐被关注和研究,并开始用于工程实践。由于其特殊的几何构型,这类结构不但可以拥有较高的比力学性能,是继随机泡沫和蜂窝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结构材料,而且由于开孔性带来的可填充性,使得该材料有潜力成为一种功能材料。微点阵的出现则更晚,一般指特征尺寸达到微米量级(100微米以下)或更小的点阵材料。和常规点阵相比,这类点阵由于其尺度因素能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从而和其他微纳多孔材料一样,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应用潜力。该类结构继承了宏观点阵的结构特点,并且往往采用多级设计的思想,使该类材料在超低密度下也能具有相对较高的比性能。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可设计性及小尺度化的优势也伴随着一个困难,及如何解决更加复杂的多参数设计问题,尤其是当考虑某些微纳米效应之后,经典理论及分析方法往往很难用于该类材料。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一种“从杆件到结构”的研究方式,将结构的宏观弹性性能相关参数表征为单个杆件的抗拉、抗弯、抗剪刚度和结构参数(长细比、面芯角等)的函数,从而可将简单梁的基础性能研究应用于预测和分析整个结构的性能。并引入了横向约束比的概念,将结构类型表征为一个额外参数,从而建立了一个由杆件性能映射多种点阵结构等效弹性性能的公式体系,该体系具有参数化程度高,适用范围广,精度高等特点。并且本文将该方法用于微纳米点阵材料的研究,从分析单梁的拉压和弯曲性能入手来分析由这些梁的构成的点阵结构的相关性能。从而一方面探讨了几个在微纳米尺度较为重要的理论,包括偶应力理论和表面弹性理论等对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关注了如何从相关简单结构的数值化研究(实验,分子模拟等)中获取尺寸相关参数并且将这些参数应用于点阵结构分析。从而了解这些尺寸效应参数及结构参数对微纳点阵弹性性能的影响,修正点阵刚度设计准则使其适用于微纳点阵体系并讨论可能超低密度下的“超刚”点阵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泉;蒋云;郭洪伟;匡宁;周光明;董伟锋;;2.5D编织复合材料弹性性能的分析和实验验证[J];玻璃纤维;2006年04期
2 侯善芹;刘书田;;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弹性性能的统计特征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15期
3 董伟锋;张建钟;肖军;;2.5D机织复合材料弹性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材料工程;2009年S2期
4 龚俊杰;;第一届弹性性能测试技术研讨会简介[J];材料导报;1988年14期
5 杨庆生;陈浩然;;夹杂问题中的自洽有限元法和复合材料的平均弹性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1992年01期
6 区焕文,徐稳林,冼定国;等效介质理论用于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弹性性能的数值计算[J];复合材料学报;1994年03期
7 梁仕飞;矫桂琼;王波;;三维机织C/C-SiC复合材料弹性性能预测[J];复合材料学报;2011年01期
8 区焕文,徐稳林,冼定国;等效介质理论在各向同性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上的应用[J];复合材料学报;1994年01期
9 白江波;熊峻江;高军鹏;益小苏;;间隙率对三轴向机织复合材料弹性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4年03期
10 孙颖,李嘉禄,亢一澜;二步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弹性性能的有限元法预报[J];复合材料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洲;卢子兴;;含倾角2.5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马文锁;张建中;苏冰;冯伟;;基于可变微单元模型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弹性性能预报[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C];2007年
3 郑锡涛;张建锋;李庆利;;缝合复合材料弹性性能分析细观模型[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赵颖华;;界面损伤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弹性性能的影响[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王新峰;周光明;周宏;赵谦;;三维机织弯交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研究及弹性性能分析[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玻璃纤维材料论文集[C];2003年
6 燕瑛;韩凤宇;杨东升;刘兵山;;缝合复合材料弹性性能的三维有限元细观分析与试验验证[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王新峰;周光明;周宏;赵谦;;三维机织弯交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研究及弹性性能分析[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刘书田;程耿东;顾元宪;郑新广;;特定弹性性能材料优化设计的形状优化方法[A];计算力学研究与进展——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曾东;燕瑛;;基于几何非线性梁理论的缝合复合材料弹性性能分析[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许英杰;张卫红;;2D C/SiC复合材料氧化环境下的微结构建模及等效弹性性能预测[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波;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2 李旭;轮胎胶料在较大变形范围内超弹性性能与填充和共混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绍伟;微点阵材料等效弹性性能及其尺寸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舒乐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粘弹性性能预测[D];湘潭大学;2010年
3 邹志明;二维机织复合材料弹性性能预测及模态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王连生;细观力学有限元法预测微米短纤维复合材料的有效弹性性能[D];中北大学;2009年
5 常崇义;复合材料粘弹性性能预测的多尺度算法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6 田玲玲;三维角联锁结构复合材料弹性性能预测[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7 胡国栋;含裂纹固体的弹性性能预测[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远峰;人体皮肤摩擦和弹性性能的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9 娄利飞;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预报[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10 赵沙斐;Al_4RE和Al_2REZn_2(RE=La,Ce)弹性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76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17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