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果壳基木质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油茶果壳基木质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油茶果壳 木质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性能表征 阻燃
【摘要】:油茶果壳是我国重要食用油料植物——油茶的主要榨油剩余物,具有价廉、可再生、产量丰富并且集中等特点,而木质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可部分代替木材资源的环保型材料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在对油茶果壳自身特性进行全面分析的前提下,采用全因子试验法探讨了胶粘剂种类、碎料形态及碱处理对油茶果壳碎料板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了油茶果壳粉粒径和油茶果壳粉含量以及偶联剂KH550的添加量对油茶果壳粉/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较优的工艺参数,对碱处理油茶果壳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添加5%硼酸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改善效果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锥形量热仪等对复合材料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表征,旨在探索以农林剩余物油茶果壳为原材料制备木质复合材料的可行性。首先对油茶果壳的基本物化性能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茶果壳与一般的木材原料的基本性能相类似又存在着明显差异。油茶果壳中灰分含量为2.96%,苯醇抽提物含量为8.59%,半纤维素含量为37.84%,三者均普遍高于一般木材原料,另纤维素含量相对较低;比较油茶果壳、杉木和杨木三者的热稳定性能和燃烧性能表明,油茶果壳的热稳定性和阻燃作用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利用浓度为1%的NaOH溶液常温预处理油茶果壳后,润湿性能变好,为提高胶合强度和改善界面相容性提供了方法;综合原料性能分析结果,理论上油茶果壳可作为制备木质复合材料的原材料。油茶果壳碎料板制备试验表明,其产品力学性能均未达到国家普通刨花板的标准要求,但未来可考虑利用油茶果壳质轻的特点制备力学强度要求不高的人造板材。油茶果壳粉/PP复合材料制备试验获得地较优工艺参数为:油茶果壳粉粒径60~80目,油茶果壳粉含量40%,KH550添加量3%;比较较优工艺下制备油茶果壳粉/PP复合材料和杨木粉/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冲击强度和静曲强度两者相当,而油茶果壳粉/PP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有待提高;综合分析红外光谱和热稳定性表明,油茶果壳粉与PP之间界面相容性不好,油茶果壳粉的热稳定性不及杨木,但油茶果壳粉与PP复合体系的热稳定性优于杨木粉与PP的复合体系。1%NaOH溶液常温预处理油茶果壳对油茶果壳粉/PP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提高显著。红外分析发现板材内三素的结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热重分析表明碱处理后油茶果壳的热稳定性遭到破坏但复合体系的热稳定有所提高,最后残炭率增加了6.84%。硼酸加入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变差,硼酸分散效果不理想影响了油茶果壳粉与PP之间的界面相容性。硼酸受热分解成B2O3晶体覆盖在基材表面延迟了材料的热解、有助于温度梯度的形成以及降低了CO等有害气体的生成速率和产率,说明添加硼酸实现了改善油茶果壳粉/PP复合材料的阻燃和抑烟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S229;TB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声俊;;勇于创新,促进我国油茶产业大发展[J];中国油脂;2009年03期
2 张艳红;;油茶归来——我国油茶产业的复兴之路[J];粮油加工;2009年12期
3 ;发改委发布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9年06期
4 ;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 投入资金达31亿元[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11期
5 蔡春燕;姚慧俊;叶君花;姜卫国;;遂昌县油茶产业提升项目的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0年10期
6 ;开发山地资源,发展油茶产业——湖北省阳新县油茶产业发展情况[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1年02期
7 伊然;;航天育种助油茶产业跨越发展[J];中国油脂;2012年02期
8 汪金和;;借力结构调整 打造油茶品牌——河南省光山县打造“全国油茶产业开发示范县”纪实[J];中国食品;2010年02期
9 李四强;阳冬云;;打造中国油茶产业航母 铸就世界油茶领袖品牌——郴州邦尔泰苏仙油脂有限公司发展侧记[J];中国食品;2012年22期
10 赵松子;;世界橄榄油市场格局及其对我国油茶产业的潜在影响[J];中国油脂;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霍宝民;谷留杰;翟文继;臧建立;;河南油茶产业化资源培育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2 李德明;王绿林;曾广林;;襄樊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3 李苏荣;张津平;黄福平;;对促进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黔东南州政府油茶产业发展调研组;蒲祖银;;关于我州油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A];黔东南州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雅鹏;刘雪芬;吴娟;;湖北省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6 ;安徽省油茶产业协会[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郭水连;郭亮;郭卫平;;气候对油茶产量的影响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8 穆姝慧;孙承文;桂房红;蒋立科;;对目前我国油茶科学研究战略的刍议[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9 谭晓风;;我国油茶产业化发展对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10 文会中;;做大做强湖南油茶产业的几点思考[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辉霞 傅仁斌;杂交油茶产量高[N];湖南科技报;2005年
2 ;油茶产业规划“1155”工程[N];江西日报;2005年
3 黄晓彬 刘彦;红山油茶结“金果” 规模种植创效益[N];闽西日报;2005年
4 张梅 龚良明 本报记者 胡应翔;江西冒出个油茶产业[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5 蒋能清;耒阳油茶产业显露“尖尖角”[N];衡阳日报;2006年
6 江林;江西加快发展油茶产业[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袁海明 (作者系袁州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五方面下工夫发展高产油茶产业[N];宜春日报;2007年
8 王志凌;百年油茶的复兴之旅[N];福建日报;2007年
9 胡青松邋洪鸣;江西油茶产业获财政重点扶持[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10 李晚成邋张志勇;政策利好助推油茶产业奔向“春天”[N];江西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军;油茶低磷适应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周裕新;油茶营养诊断及平衡施肥效应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3 吴炜;普通油茶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对其北缘不同生境的响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4 洪燕真;基于农户经济视角的油茶供给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张鑫;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6 曾艳玲;油茶种仁糖酵解途径解析及醛缩酶基因家族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7 马锦林;油茶耐弱光生理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8 黄勇;小果油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交渐渗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谢一青;小果油茶种内类型划分、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10 张国武;油茶优良无性系性状表现的比较分析与评价[D];江西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雪罡;江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2 冯士令;9个油茶品种幼苗的抗旱性比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汤佳;油茶果实发育及成熟期间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4 郑灏;不同套种模式下油茶幼林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李珍;营造油茶林的效益及风险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6 钟官平;赣州市茶油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林江箫;油茶蒲皂素的高效提取分离及其系列产品功能评价[D];福州大学;2014年
8 杨少燕;基于叶幕微气侯分析的油茶整形修剪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9 徐金粮;浏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10 朱广飞;油茶果脱蒲机的研制及其工艺参数优化试验[D];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2016年
,本文编号:1265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26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