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维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一维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出处:《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静电纺丝 氧化锌 纳米纤维 气体传感器 光催化
【摘要】:氧化锌,具有60 meV,激子结合能的一种直接宽禁带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禁带宽度为3.37 eV,由于其良好的光、电性能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这些性能使氧化锌在太阳能电池、光探测器、气体传感器及光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维纳米材料例如: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纤维和纳米带,具有高长径比和超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有竞争力的优势。在众多一维材料的制备方法中,静电纺丝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通用,有效,简单且廉价的方法来制备一维纳米纤维。因此,本文研究集中在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合成一维氧化锌基纳米材料开展其在气敏和光催化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静电纺丝法制备多孔氧化锌纳米纤维及其气敏性能研究以醋酸锌为锌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增稠剂剂,采用简单的静电纺丝法合成多孔氧化锌纳米纤维(直径约200-300nm,长约为数微米)。通过调节醋酸锌与PVP的量,实现了纳米管,纤维/管与多孔纤维结构的合成。该系列一维材料均由粒径20~30nm的氧化锌纳米粒子堆积组成,使其具有高比表面积(10.68~12.04m2/g)与孔径大小(20-50nm)。由于其丰富的多孔结构,该系列材料对丙酮显示良好的响应和选择性,对500ppm丙酮灵敏度高达243.3。(2)静电纺丝法合成氧化锌/二氧化锡复合纳米纤维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以氯化锌和二氯化锡作为无机源,通过静电纺丝法合成氧化锌/二氧化锡复合纳米纤维。所制纤维直径约为250nm,通过XRD,TEM表征证明氧化锌/二氧化锡复合纤维成功制备。同时通过调节氯化锌与二氯化锡的量,对合成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多种染料(亚甲蓝,刚果红,曙红,甲基橙)的光降解动力学的分析发现对刚果红展现良好的光降解能力(20min 98.8%)和高循环使用能力。(3)基于静电纺丝法合成氧化锌/硫化镉复合材料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基于静电纺丝法通过二次水热生长合成氧化锌/硫化镉复合材料,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SEM、TEM、XRD、UV-vis等表征,证明复合材料的成功制备。将合成的材料用于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展现对曙红良好的可见光光降解能力(120min 96.67%)。
[Abstract]:Zinc oxide, a direct wide band gap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with an exciton binding energy of 60 MEV, with a band gap of 3.37 EV, due to its good light. Electrical propertie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These properties make zinc oxide have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solar cells photodetectors gas sensors and photocatalysis. One-dimensional nanomaterials such as nanorods. Nanowires, nanofibers and nanobelts, with high aspect ratio and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have a very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Electrospinning has proved to be a universal, efficient, simple and inexpensive method for preparing one-dimensional nanofib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ynthesis of one-dimensional ZnO nanomaterials by electrospinning method to study their gas-sensing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preparation of porous zinc oxide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and their gas-sensing properties; zinc acetate as zinc source and polyvinylpyrrolidone as thickener. Porous zinc oxide nanofibers (about 200-300 nm in diameter and several microns in length) were synthesized by a simple electrospinning method. The nanotubes were realized by adjusting the amount of zinc acetate and PVP. Synthesis of fiber / tube and porous fiber structure. The series of one-dimensional materials are composed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with a diameter of 20 ~ 30nm. It has a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10.68 ~ 12.04m2 / g) and a pore size of 20-50nmg. due to its rich porous structure. The series of materials showed good response and selectivity to acetone. Zinc oxide / tin dioxide composite nanofibers were synthesized by electrostatic spinning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Zinc chloride and tin dichloride were used as inorganic sources. Zinc oxide / tin dioxide composite nanofibers were synthesized by electrospinning method. The diameter of the fibers was about 250nm, and the fibers were prepared by XRD. TEM characterization proved that zinc oxide / tin dioxide composite fiber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The synthesis mechanism was also discussed by adjusting the amount of zinc chloride and tin dichloride. Various dyes (methylene blue, Congo red) were studied. Eosin. Analysis of photodegradation kinetics of methyl orange showed that Congo red showed good photodegradation ability (98.8 min) and high recycling ability. Synthesis of Zinc oxide / cadmium Sulfide Composites based on Electrospinning and their visible Light Catalytic Properties; Zinc oxide / cadmium Sulfide Composites synthesized by Secondary hydrothermal growth based on Electrospinning method. The synthesiz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EMTEMT-XRD- UV-vis, which proved that the 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The synthesized materials were used to catalyze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dyes by visible light. The ability of visible light degradation to eosin was shown to be 96.67% in 120 min.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132.41;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仕国,施冬梅,邓辉;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0年02期
2 ;纳米材料 新世纪的黄金材料[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10期
3 ;什么是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5期
4 邹超贤;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广西化纤通讯;2000年01期
5 吴祖其;纳米材料[J];光源与照明;2000年03期
6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方向[J];河北陶瓷;2000年04期
7 沈青;纳米材料的性能[J];江苏陶瓷;2000年01期
8 李良训;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金山油化纤;2000年01期
9 刘冰,任兰亭;21世纪材料发展的方向—纳米材料[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刘忆,刘卫华,訾树燕,王彦芳;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及其应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武;层状纳米材料/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小芳;基于纳米材料/聚合膜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组分的检测[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小萍;基于金纳米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建华;金纳米材料的修饰及其纳米生物界面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魏杰;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的光热毒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华艳;改性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胡雪连;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荧光传感体系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5年
9 黄樊;氧化钴基催化材料形貌、晶面控制与催化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周佳林;新型核壳结构金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5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05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