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金纳米粒的体内过程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1-20 01:46

  本文关键词: 金纳米粒 体内研究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出处:《中国药房》2016年1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为促进金纳米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金纳米粒""体内""代谢""Gold nanoparticles""in vivo""Metabolize"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1997-2015年在Pub Med、OSA、ACS、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有关文献,对金纳米粒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内容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查询到相关英文文献300余篇、中文文献800余篇,其中有效文献29篇。金纳米粒的体内过程与其形状、粒径、表面电荷和表面修饰物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在体内吸收与分布的量与粒径呈反比,影响其在体内代谢和排泄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粒径和表面电荷。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改变金纳米粒子的粒径、表面电荷、表面修饰物等,以达到提高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gold nanoparticles. Methods: to "NPs" "body" and "metabolism" and "Gold nanoparticles" and "in vivo" and "Metabolize" as key words in 1997-2015 Pub searching Med, OSA, ACS, Springer, Link, Wanfang, China HowNet, relevant literature VIP database, the NPs in the in vivo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and other content were review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 total of English query to the relevant documents more than 300 articles, Chinese documents more than 800 articles, of which 29 effective literatures. In the process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d its shape, particle size, surface charge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a close relationship, the in vivo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mount and particle size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its influence is the particle size and surface charge in two important factors in vivo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ituation, changing the gold nanoparticle size, surface charge Charge, surface modifier, et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argeting and reduce the side effects of toxic and side effects.

【作者单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o.12521z022)
【分类号】:R944;TB383.1
【正文快照】: 金纳米粒(Gold nanoparticles,GNPs)由于其低毒、粒径可控、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具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学现象等特点在科学界受到广泛的关注[1]。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光学热效应和生物活性,表面易被修饰[2],修饰后可以通过共价或非共价结合、静电吸附、包封等方式与各种药物结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雨,赵维强,李超英;新型眼用纳米粒给药载体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5年06期

2 金英华;;纳米粒的靶向修饰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7年12期

3 吴恒;孙颖;于晖;段友容;张志荣;;5-氟尿嘧啶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剂学性质[J];华西药学杂志;2009年05期

4 张红岭;朱玲;刘伟;樊予惠;张振中;;氧氟沙星纳米粒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稳定性考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5 耿丽娟;唐丽华;游本刚;邵轶男;李玲;;α-常春藤皂苷丙烯酸树脂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3年03期

6 张玮;高静;朱全刚;张敏;王晓宇;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7 ;口服纳米药粒问世[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4年02期

8 杨恩芸;王晓君;戴甜;张丽男;孙勇军;高子彬;;壳聚糖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J];华西药学杂志;2014年03期

9 张慧珠;张其清;;叶酸靶向乙酰普鲁兰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靶向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董岸杰;邓联东;邢金峰;;聚合物组装纳米粒的结构与药物控制释放[J];生物物理学报;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潇;;眼用氟尿嘧啶纳米粒制剂的制备[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雪琼;朱中佳;刘霞;;甘草总皂苷纳米粒的制备[A];中药与天然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奇志;王美娜;曹师磊;高小玲;蒋新国;;壳聚糖修饰的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经鼻入脑的靶向性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徐丽;关凤军;董晨;高莉莉;赵彤;谢海涛;孙晓华;;大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与鉴定[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5 李颖嘉;张霞;王莺;王冬晓;谷英士;洪少馥;文戈;;脂质微泡-载紫杉醇纳米粒复合物的制备[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程巧鸳;李范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的神经毒素缓释纳米粒的制备及特性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郝俊国;沙先谊;蒋晔;方晓玲;;P123-PPI/DNA纳米粒性质表征和体外转染效率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8 胡凯莉;李靖炜;沈烨虹;陆伟;高小玲;蒋新国;;乳铁蛋白结合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脑内递药特性的体内外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9 王爱明;周晓星;姜伟化;杨磊;伊春芳;刘颖;王志昆;王东凯;;氟尿嘧啶PLGA-TPGS纳米粒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A];2013年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3年

10 高秀军;张新歌;王tq;李朝兴;;树枝状聚醚-聚乳酸纳米粒作为牛血清蛋白载体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白毅;复合物纳米粒可作为胰岛素口服给药新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甘勇 林艳琼 陈庆华;微粒系统用于眼用制剂成新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武敬亮;载阿霉素组氨酸修饰透明质酸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蒋新宇;抗癌药物纳米粒载体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陈洁;马铃薯凝集素修饰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经鼻入脑的递药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倩;油酰海藻酸纳米粒口服运送载体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王新石;基于β-Ga_2O_3:Cr~(3+)介孔纳米粒的肿瘤靶向给药和分子影像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岳鑫业;聚乙二醇-聚酯-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三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基因载体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王素军;基于聚乳酸的靶向药物释放载体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崔福英;用于胰岛素口服给药和肿瘤靶向的壳聚糖衍生物接枝纳米粒[D];复旦大学;2008年

9 邢志华;叶酸—壳聚糖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靶向作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欢;介孔碳球纳米粒用于阿霉素传递系统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汪柳;两种多糖为载体的磁性纳米粒的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黄丽;Cypate/DOX-SiO_2纳米粒用于肿瘤诊疗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陈凯;仿生化多巴胺表面修饰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5 杜昌余;纳米粒制备方法的筛选及工艺处方优化[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6 谢玲玲;注射用多西他赛纳米粒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崔召元;奥沙利铂长循环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D];青岛大学;2013年

8 虎征宇;抗体偶联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靶向性检测[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金成成;基于电喷颗粒自组装温敏脂质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外释药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10 余婧;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吸附蛋白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46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46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6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