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微反应器法制备类水滑石(复合物)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1 23:30

  本文关键词: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微反应器 生物酶固定 无表面活性剂室温离子液体微乳液 磷酸盐吸附 出处:《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类水滑石(Hydrotalcite-like),又称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是一类二维纳米阴离子粘土,具有层状结构,片层带正电荷,层间存在可交换的阴离子,近年来已在吸附、催化、药物插层、生物电化学传感、固定化酶载体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LDH在酶固定化和阴离子污染物去除方面,存在分散性差、粒径分布不均匀和易团聚等缺点。“微反应器”法合成纳米材料因具有操作简单,产物的形貌和粒径分布范围可控、比表面积较大、环境友好等优点,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微反应器实际上就是反应的微小区域可控“容器”。本文主要使用了T形微反应器和反相微乳液微两种反应器:分别制备了不同形貌的牛血红蛋白(Hb)-LDH和LDH纳米材料,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T形微反应器以共沉淀法,将Hb固定在LDH上,得到Hb-LDHT杂化物,考察了制备条件对产物形貌、晶体结构、粒度、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Hb-LDHT样品具有典型的LDH的结构特征,但其尺寸小,粒径分布窄,分散性较好。XRD结果表明,Hb只是吸附在LDH表面,并未插层在LDH层板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与LDH层板的组装提高了Hb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环境的极性;紫外光谱结果显示组装产物中LDH与Hb相互作用明显;综合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固定在LDH中的Hb很好地保持了其原有的二级结构。生物催化活性实验表明,Hb-LDHT纳米杂化物在常温水体系中催化活性均低于游离酶,但在高温(90℃)条件下,其活性高于相同条件下采用传统共沉淀法制备的Hb-LDHC杂化物和游离酶,其酶活保持率可达到Hb-LDHC的2.96倍、游离酶的8.72倍。Hb-LDHT经过4次重复使用后,活性能保持初始活性的82.69%,酶活性没有较大的损失。低温贮存30天之后,游离酶溶液发霉失活,而Hb-LDHT酶活性为初始活性的85.86%,固定在LDH上后,Hb仍保持较高活性水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采用无表面活性剂室温离子液体反相双微乳液共沉淀法制备了LDHM,将其煅烧制备双金属氧化物(LDO),考察了制备条件对产物形貌、晶体结构、粒度、吸附性能等的影响。XRD结果显示,随着反应时间、温度和水含量的增加,LDH纳米片的晶形呈现出了提高的趋势;TEM结果表明,制备出超薄的LDHM纳米材料。样品的N2吸附-脱附曲线表明,LDHM纳米材料比表面积较大,孔道有序性较好;SEM结果表明,LDHM-b在煅烧前后形貌有明显差异;煅烧后复原的LDH粒径明显增大,体现微乳液限域空间对LDH形貌和粒径的控制;FT-IR结果表明,LDOg在通过“记忆效应”恢复层状结构时,有部分磷酸根离子插层进入层板间。LDH以及LDO对低含量磷的吸附性能表明:2mg/L的含磷环境水样,当LDO用量为1 g/L,溶液初始pH值为5,吸附时间为3 h,磷去除率超过95%;吸附时间超过5h时,1 g/L LDHM-b和LDHC-f(传统共沉淀法,水溶液制备)磷去除率分别为75%、57%。LDO吸附结果表明,磷参与了LDO复原重组,增加了磷去除率;相同机理下,材料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越大,除磷效果越好。2次循环使用后LDOg, LDHM-b, LDHC-f对磷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9.5%,54.8%和38.4%,约为初始最大去除率的75.5%,78.2%和69.4%。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 that Hb - LDH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 smal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easy agglomerati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Hb - LDH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 smal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easy agglomerati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Hb - LDH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 low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easy agglomeration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loss of enzyme activity . After 30 days storage at low temperature , the free enzyme solution was inactivated , while Hb - LDHT activity was 85.86 % of the initial activity , and Hb remained high activity after being immobilized on LDH , which had good stability . The results of XRD show that LDHM - b has obvious difference in morphology , crystal structure , particle size , adsorption property and so 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LDHM - b has larg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higher phosphorus removal rate . 78.2 % and 69.4 % .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亚锋,赵阳,辛峰;微反应器研究及展望[J];化工进展;2004年05期

2 刘娟;郑成;陈永亨;;微反应器的研究与进展[J];广州化工;2005年06期

3 刘涛;;欧洲微反应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现代化工;2007年10期

4 骆广生;王凯;吕阳成;徐建鸿;邵华伟;;微反应器研究最新进展[J];现代化工;2009年05期

5 庞U_雄;;浅谈微反应器的特点及应用[J];科技资讯;2010年24期

6 钱伯章;;微反应器开启高效精细化工时代[J];化工装备技术;2011年04期

7 黑瑟尔·沃尔克,勒韦·霍尔格;微反应器研究与应用新进展[J];现代化工;2004年07期

8 李斌;;微反应器技术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J];精细化工;2006年01期

9 姚华堂;于新海;王正东;涂善东;;微反应器中的微制作技术[J];微细加工技术;2006年02期

10 翟彦青;徐新;宋永吉;蒋力培;;甲醇水蒸汽重整微反应器性能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斌栋;吴舰;马晓明;;微反应器控制芳烃绿色硝化研究[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刘芸;万晶晶;刘宝红;孔继烈;余承忠;杨原;;蛋白分析的高效酶解微反应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葛皓;陈光文;袁权;李恒强;;微反应器用于烃类选择氧化——催化剂的壁载[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高飞;马光辉;王平;苏志国;;生化微反应器的构建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5 朱俊;王方军;陈锐;程凯;叶明亮;邹汉法;;离心辅助的糖蛋白微反应器用于N-糖蛋白组学[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6 杨九龙;李剑锋;路勇;何鸣元;;微纤多孔材料结构化微反应器中的苯硝化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李剑锋;王苗苗;杨九龙;王红;路勇;何鸣元;;基于烧结微纤复合结构材料微反应器中氢气的催化燃烧[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8 王俊;郭育华;朱学林;刘刚;田扬超;;陶瓷微加工工艺及陶瓷微反应器的制作研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9 陈彩风;刘军;骆英;徐祥宁;;活性炭微反应器法制备PZT压电纤维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施tb;王玉军;骆广生;;膜分散微反应器制备纳米ZnO颗粒[A];第六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可喜;日本积极发展“绿色化学”技术[N];中国建设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亚锋;微反应器中的乙烯氧化反应[D];天津大学;2005年

2 吕晓明;微反应器中快速氧化反应和低温锂卤交换反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焦松坤;基于甲醇制氢的微反应器仿真分析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4 滕裕翔;微反应器中绿色硝化合成二甲戊乐灵的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继敏;微反应器中合成聚(9,9-二辛基芴)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蔡红丽;沸石膜组装微反应器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吴舰;微反应器在芳烃硝化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邹士博;基于3D打印技术的化学合成微反应器快速制造工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9 孙富禅;扫描电化学显微术结合微反应器的单细胞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闵文傲;固定化酶微反应器—毛细管电泳法在线筛选酶抑制剂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52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52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4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