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血清白蛋白与槲皮素及花青素相互作用方式及其纳米颗粒特征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槲皮素 花青素 相互作用 纳米颗粒 出处:《食品科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实验比较了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与脂溶性小分子槲皮素(quercetin,QUE)和水溶性花青素(anthocyanin,ACN)相互作用方式及其纳米颗粒的特征。QUE对BSA荧光猝灭作用为静态猝灭方式(低浓度),但在较高浓度时为静态与动态并存的复合猝灭方式,两者的相互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ACN对BSA的荧光猝灭程度小于QUE对BSA的,为静态猝灭方式,相互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BSA与QUE的结合常数大于BSA与ACN的结合常数。BSA与QUE或ACN相互作用可形成纳米颗粒,其大小分别为42.5 nm和53.7 nm,ζ-电势分别为-25.64 m V和-21.50 m V。1 mol BSA分子可分别与8 mol QUE和10 mol ACN结合。BSA与QUE形成的纳米颗粒(BSA-QUE)粒径较BSA与ACN(BSA-ACN)的小,且稳定性较高。BSA-QUE对DPPH自由基和ABTS+·清除率均高于BSA-ACN。
[Abstract]: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and fat-soluble small molecule quercetin were compared. The interaction mode between que and water-soluble anthocyanin ACN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noparticles.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BSA by que was static quenching mode (low concentration). But at higher concentration, there is a compound quenching mode of static and dynamic coexistence, and the interaction force of the two is hydrophobic force.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degree of BSA by ACN is less than that of BSA by QUE, which is a static quenching mode. The interaction force is electrostatic force. The binding constant of BSA and QU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BSA and ACN. BSA interacts with QUE or ACN to form nanoparticles. Their sizes are 42.5 nm and 53.7 nm, respectively. 味-potential of -25.64 MV and -21.50 MV of 1 mol BSA molecule can be compared with 8 mol QUE and 10 mol, respectively. Nanocrystalline particles formed by ACN binding. BSA and QUE (. The particle size of BSA-QUE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BSA and ACN-BSA-ACN. The stability of BSA-QUE on DPPH free radical and ABTS 路scavenging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SA-ACN.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171676)
【分类号】:Q50;TB383.1
【正文快照】: 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是牛中溶解性较好,容易纯化,具有较好的小分子物质结合血清中最主要的蛋白质,其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在水特性[1]。BSA是单链蛋白质,由58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含3个结构相似的结构域(domainⅠ、Ⅱ、Ⅲ),每美国Amresco公司;QUE(色谱级,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冬娅;;衰老对血清白蛋白的影响[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0年05期
2 孙国凤;;制造重组血清白蛋白的试验性设施[J];生物技术通报;1991年07期
3 刘青松,ConroyWG,BergDK;血清白蛋白对α_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反应的增强作用(英文)[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4 张红梅,张朝平;光谱法研究微乳体系中稀土钕离子(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张建合;亲水/疏水半互穿网凝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控制释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曹稳根;焦庆才;;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理[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年02期
7 陈建文;静国忠;;一种简易分离高纯度血清白蛋白的方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0年06期
8 金天柱,黄春辉,徐光宪,袁明秀;牛血清白蛋白与钙的络合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9 章正廉,傅亚珍,张极震;水合牛血清白蛋白热稳定性的热力学研究[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84年02期
10 金新德;血清白蛋白变异株——双白蛋白的研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辉;潘婕;罗本燕;;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关系研究[A];2012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杨艳;柴之芳;石伟群;;铀酰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槐永军;马壮;史亮;陈萍;;血清白蛋白及血尿素氮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影响分析[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曹小敏;李杰;刘欲文;汪存信;;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稀土离子对牛血清白蛋白热变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苏文翠;章伟光;罗妙丽;殷霞;范军;;血清白蛋白对手性分子识别[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霞;汪存信;李杰;王志勇;;稀土离子(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微量热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7 吴霞;冉德焕;谭业邦;杨景和;;葫芦[6]脲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8 陈宇;肖盛元;Waqar Ahmad;张镇松;邓玉林;;葡萄糖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非酶促修饰作用[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9 董婧;边建红;晋卫军;张昭;;荧光法研究可分解单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变性作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蔡雪梅;李建晴;景顺杰;;两种食用合成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马爱平;转基因水稻胚乳可提取血清白蛋白[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波;多酚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结合力关系、理论模型和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徐洪亮;小分子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梁彦秋;铜(Ⅱ)镉(Ⅱ)、几种小分子同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彭鑫;中药丹参活性成分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王宁;血清白蛋白与药物小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李向荣;抗氧化剂和自由基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微量热和谱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章悦;基于线粒体靶向的药(毒)物与线粒体和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武汉大学;2011年
8 阎波;Cu(Ⅱ)、Zn(Ⅱ)水溶液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9年
9 张秋兰;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瘦肉精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规律[D];南昌大学;2011年
10 周瑞;牛血清白蛋白—槲皮素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细胞摄入及吸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惠;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间反应机理的同步荧光光谱法与改进荧光光谱法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孔佩璇;液态酶法测定糖化白蛋白在2型糖尿病合并低血清白蛋白患者中的临床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胡晓慧;金(I)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廖志希;光谱法研究四类含氮稠环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蒋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俊;光谱法研究抗生素与金属离子对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7 苏朋涛;血清白蛋白下降率在评估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中的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琳琳;基于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的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9 金蕊;牛血清白蛋白与喹诺酮类药物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郑芳青;牛血清白蛋白—二氧化铈纳米人工酶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0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70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