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物热解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纳米电极材料
本文选题:配位化合物 切入点:络合剂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论文基于多种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面着手,发展了一种通过热解配位化合物前驱体制备纳米电极材料的方法。基于热解过程中小分子气体的形成和逸出,实现均一孔洞分布的纳米电极材料的合成。一方面,采用热解后全为气体的试剂如NH3·H2O等为配位剂,实现纳米结构的构筑;另一方面,选择含碳配位剂如柠檬酸、苹果酸、苯芴酮等进行螯合后热解,在得到电极材料的同时,进行原位碳包覆;第三方面,对配位化合物前驱体热解法制备得到的碳复合电极材料进行选择性的腐蚀,实现多种不同孔分布的碳材料。合理并成功地将这种配位化合物热解的方法拓展至其多种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且合成路线环境友好,价格低廉等: 1.采用热解后全为气体的试剂为配位剂,实现电极材料的纳米化构筑。采用NH3和H2O为配位剂,从商业GeO2出发,制备了(NH4)3H(Ge7O16)(H2O)2.72配位化合物前驱体,经空气气氛下热分解后得到纳米级的GeO2,制备过程避免了使用昂贵或者有毒的锗化合物以及有毒的溶剂等。另外,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实现了GeO2纳米结构的调控,如调控得到GeO2的纳米颗粒、纳米立方体、纳米纺锤体。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GeO2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优于GeO2纳米立方体和GeO2纳米纺锤体。制备的GeO2纳米颗粒在0.1A g-1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为1340mAh g-1,在2A g-1大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仍能保持在750mAhg-1。 2.选择含碳配位剂与弱还原性的金属元素形成配位化合物前驱体,实现电极材料活性金属与碳的同步复合。采用GeO2为锗源,苯芴酮为络合剂,制备了苯芴酮-锗配位化合物GeC38H20O10或GeC3gH24O14,随后通过热分解得到了Ge/C纳米复合材料。由于苯芴酮-锗配位化合物中各元素(H,C,O,Ge)的均匀分布以及相互的链接,同时,在热解过程中H2O,COx气体的逸出,最终得到的Ge/C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均匀的孔分布和碳层分布。采用在乙醇以及水中均能溶解的单宁酸络合剂作为对比实验,证明了苯芴酮与四价锗之间的配位过程是液-液两相之间的反应,从而保证了前驱体以及最终Ge/C复合电极材料均一的纳米尺寸分布。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同步生成的碳锗纳米复合电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超过64A g-1),以及较长的循环寿命(大于2000圈)。通过对负极预先循环进行不同程度的预锂化,多孔Ge/C纳米颗粒与商业LiCoO2组成的全电池在1.6A g-1下,300圈后能量密度能稳定在370Wh kg-1。 3.选择含碳配位剂与强还原性的金属元素形成配位化合物前驱体,实现电极材料活性金属氧化物与碳的同步复合。利用C4H4MnO6配位化合物前驱体在惰性气体下的热分解来制备MnO/一维碳骨架复合电极材料。C4H4MnO6配位化合物前驱体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前驱体中合适的C、H、O、Mn比例,以使得在惰性气体热解下,能够在得到目标产物的同时进行碳包覆;另一方面前驱体中金属元素与碳的还原性选择。因此,在得到MnO电极材料的同时进行碳包覆,并且碳骨架很好地保持了前驱体的一维结构特征。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同步原位生成的一维碳骨架对MnO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很大改善。在200mA g-1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高达1482mAhg-1,即使在1460m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1000圈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810mAAl g-1。 4.对配位化合物前驱体热解法制备得到的碳复合电极材料进行选择性的腐蚀,实现多种不同孔分布的碳材料。采用C4H4CuO6配位化合物为前驱体热解制得Cu@C纳米复合材料。采用硝酸进行腐蚀处理,在除去金属杂质的同时,利用硝酸与碳之间的反应进行氮掺杂,制备得到了丝瓜瓤状N掺杂的多孔碳电极材料。前驱体在分解过程中H2O,COX等气体的逸出,保证了最终碳材料的均匀多孔特性;氮元素的引入提高了碳材料的导电性。该产物在500m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后,比容量稳定在870mAh g-1。另外,基于不同过渡金属-酒石酸配合物的热解,后经过酸洗处理,制备了不同多孔结构的碳材料。这些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在2A g-1电流密度下,比电容量为248F g-1。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2;TB38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涛,曹高劭,朱铁军,吕春萍,赵新兵;新型嵌锂材料——锌锑合金[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9年05期
2 张丽娟,赵新兵,刘欣艳,夏定国,胡淑红;无机有机复合材料Bi_2Te_3/PAn电化学嵌锂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年04期
3 张文,龚克成;锂离子电池用碳负极材料[J];电池;1997年03期
4 王秋景;张瑞丰;舒杰;龙能兵;;基于大孔炭电极的锂离子电池制备及性能[J];电池工业;2011年05期
5 王翠英 ,赵胜亮 ,朱光明 ,尤金跨 ,林祖赓;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英文)[J];电化学;2002年02期
6 刘宇,解晶莹,杨军,王可,王保峰;锂离子电池中SnCu_x/CMS复合材料的制备[J];电化学;2003年01期
7 傅焰鹏;陈慧鑫;杨勇;;锂离子电池硅纳米线负极材料研究[J];电化学;2009年01期
8 刘宇,解晶莹,杨军,王可,王保峰;高可逆比容量锡负极循环性能的改善[J];电源技术;2002年06期
9 See-How Ng;;Inorganic-Organic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Lithium Batteries[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郑杰允;李泓;;锂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Ⅴ)——电池界面[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保峰;杨军;努丽燕娜;解晶莹;王可;;球形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保峰;杨军;努丽燕娜;解晶莹;王可;;球形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稀土专辑[C];2004年
3 张晗;王红梅;马聪丽;;锂离子电池的再生技术[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4 文闻;顾月良;阴广志;杨铁莹;龚正良;高兴宇;;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以及目前开展的锂电池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李波;宰建陶;肖映林;韩倩琰;钱雪峰;;SnO_2/C复合材料的生物模板法制备及其锂电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常龙娇;郑见杰;翟玉春;代克化;;PVP溶胶-凝胶燃烧法制备Li_4Ti_5O_(12)及其倍率性能的研究[A];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冶金工程)论文集[C];2013年
7 王雯婷;冯辉;许立超;刘东秦;;电动汽车用电池单体的选择与评价[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石晶晶;乔锦丽;;无金属氮硫双掺杂介孔碳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机理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9 肖映林;宰建陶;钱雪峰;;多孔NiMnO_3@C微纳结构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锂性能[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10 王婧毅;张燕;叶云;梅毅;廉培超;;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进展[A];全国石墨烯材料技术发展与应用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锂离子电池高容量转换正极材料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张丽娟;某些锑、铋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嵌锂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王涛;胶态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董华;几类高比能储氢储锂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李君涛;锂离子电池界面反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别晓非;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xCo_(1-2x)Mn_xO_2的制备和结构,,物理性质与电化学性能的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李成均;含钛类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家政;三维纳米结构电极的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9 杜宪;石墨烯的可控制备、后处理及其电化学电容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10 李娜;Li_4Ti_5O_(12)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峰;锂离子电池负极固体电解质膜及负极材料相关性质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2 蒋小兵;(Co,Fe)-Sb合金嵌锂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唐前林;嵌锂石墨负电极充放电机制及电化学特性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魏洪兵;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傅焰鹏;一维硅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陈国光;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_2[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晶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8 王秋景;大孔径C/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9 时迎迎;天然炭材料做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10 唐盛贺;溶胶—凝胶法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及其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86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68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