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储能应用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本文选题:纳米复合材料 切入点:储能密度 出处:《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新能源产业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引擎,储能技术作为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得到了世界各国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在众多储能技术路线中,介电储能技术由于其响应速度快、器件小型化、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储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并且也逐渐成为了储能技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介电储能技术的核心在于介电储能材料的研发和制备,而介电储能材料主要分为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其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通过在聚合物基体中引入填充材料如陶瓷颗粒等,结合各相材料的性能特点,得到具备高储能性能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本论文以面向储能应用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聚合物基体中填充陶瓷纳米颗粒以得到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有效结合聚合物和陶瓷材料各自的性能特点。系统研究了纳米颗粒的引入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分别利用纳米颗粒表面改性改善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体间的相容性以提高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均一性,利用纳米颗粒核壳包覆调控界面极化和空间电荷极化以降低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能量损耗,以及利用引入介电弹性体等第三相材料以提高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极化性能,从而显著地提升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储能性能,进一步推动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在介电储能领域的研究发展和工业应用。第一章概述了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应用背景。首先介绍了介电材料的极化机制、电击穿特性和铁电体中的电滞回线,并进一步引申出电介质材料的储能性能。然后总结和分析了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介电储能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即研究和开发面向储能应用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第二章系统研究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薄膜制备工艺,以及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测试和表征手段。其次以钛酸钡(BaTiO_3)纳米颗粒为填充颗粒,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为聚合物基体,制备得到钛酸钡-聚偏氟乙烯(BaTiO_3-PVDF)复合材料薄膜样品,并系统研究了其结构、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着重探讨了BaTiO_3纳米颗粒的引入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然后,还研究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在微波频段的介电性能,并进一步地探讨了低填充体积比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高击穿场强的特点。最后,讨论了纳米颗粒的粒径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本章系统分析了纳米颗粒的引入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首次将该分析扩展到了微波频段,并且成功地将高压绝缘领域利用纳米颗粒提高聚合物绝缘性能的手段应用到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储能研究中,大幅度提高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储能密度。第三章研究了纳米颗粒表面改性及核壳包覆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四氟邻苯二甲酸(tetrafluorophthalic acid)和钛酸酯偶联剂对BaTiO_3纳米颗粒表面改性并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显著提高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均一性、击穿场强和储能密度。另外,利用核壳包覆在BaTiO_3纳米颗粒表面包覆SiO_2壳层并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大幅度降低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能量损耗。本章首次提出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四氟邻苯二甲酸改善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体间的相容性及其界面相,此外利用纳米颗粒核壳包覆成功调控了界面极化和空间电荷极化。第四章研究了三相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通过在两相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中引入丙烯酸酯橡胶介电弹性体(polyacrylate elastomers),利用其弹性形变有效提高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极化强度和储能密度。此外通过在两相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中引入Ag纳米颗粒,利用渝渗现象大幅度提高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本章创造性地利用介电弹性体的弹性形变改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极化性能,为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储能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第五章概述了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并展望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储能研究的下一步发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3;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明鸣;;序——储能主题专辑[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4年03期
2 ;《储能科学与技术》2014年征订启事[J];中国材料进展;2014年02期
3 舟丹;;我国储能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J];中外能源;2012年02期
4 李珍;蒋涛;裴艳敏;贺世家;孔德群;;复合材料储能飞轮转子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03期
5 蒋正君;;地层储能技术及其在煤矿上的应用分析[J];现代矿业;2012年09期
6 孔德鹏;焦剑;胡巧青;;高分子及其复合潜热储能材料研究进展[J];塑胶工业;2007年03期
7 孔德鹏;焦剑;胡巧青;;高分子及其复合潜热储能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塑料;2006年07期
8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储能技术通过验收[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1年06期
9 新型;;青岛储能院研发出新型钛矿型太阳能材料[J];化工新型材料;2014年06期
10 李大勇;段焕强;;新型化学储能技术的产业化[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时杰;;储能技术——一种在未来电气工程学科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2013年储能技术研发动态[A];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中小型风能设备与应用》(2014年第3期)[C];2014年
3 王文亮;秦明;刘卫;;大规模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4 张建兴;;大规模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王保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动储能产业发展[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6 鄂宝民;黄旭;庞立军;陈昀;支伟;;先进储能技术在环渤海风电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陆志刚;刘怡;雷金勇;陈满;陈磊;李达;;电池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和技术经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关于组织编撰《中国储能年鉴》的通知[A];储能的价值与使命——2011首届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国际峰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来小康;;储能技术的近期研究工作[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祖平;刘思革;梁惠施;;电力储能在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网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陈静思;“储能产业应纳入新能源规划”[N];东方早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房田甜 实习记者 董乐;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林朔:“不能评断哪种储能技术前景最好”[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本报记者 梁宵;资本加单储能待补贴[N];中国经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段逸倩;储能下一步:商业化[N];中国电力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荣;我国储能产业发展面临四大制约[N];中国证券报;2012年
6 记者 陈其珏;储能产业6000亿市场有待撬动[N];上海证券报;2012年
7 MEB记者 张兰;2012储能国际峰会探讨储能商业模式[N];机电商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吴松;储能产业起步 商业模式有待突破[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主持 中国电力报社《电气周刊》编辑部主任兼主编 路晓冰;我国储能产业大规模应用为时尚早[N];中国电力报;2012年
10 王明冲 红炜 李伟;“系统”理念成就储能明星[N];中国能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熙;大规模储能与风力发电协调优化运行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陈中;级联H桥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胜永;基于风/光发电系统的储能系统建模与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喻科;面向储能应用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D];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
5 闫晓磊;储能飞轮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武震;分布式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于雅莉;储能飞轮动发一体机电磁关键问题及温度场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张野;微网中电池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王姝;储能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时的协调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方家琨;超导磁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稳定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尚;实现风电场自律的调控与配置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杨永旭;计及储能的风电场可靠性评估[D];山东大学;2015年
3 黄腾;集中充电站电池储能系统并网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吴小刚;配网储能系统的规划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刘大川;基于脆弱性理论的主动配电网储能规划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胡鹏;储能电站监测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田吉鹏;基于混合储能的双馈风机运行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胡志远;基于储能的风电功率平抑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林阿依;屋顶光伏与储能一体化发电系统设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张峰;高压级联储能功率转换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93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69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