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锌源对纳米氧化锌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05 12:26

  本文选题:化学气相沉积 切入点:纳米氧化锌 出处:《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07期


【摘要】:通过改变锌源中SiO_2的添加量,研究了Zn源的变化对产物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产物的生长机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室温光致发光谱(PL)等对产物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表征。SEM结果表明产物形貌经历了从铅笔状到钉状再到棒状的变化过程。XRD结果说明所有产物沿c轴择优生长。PL表明产物绿光发射峰相对较强,紫外发射峰相对较弱。锌源电镜照片及锌源的残余物照片表明SiO_2粉的加入改变了锌源的蒸发速率。
[Abstract]:By changing the amount of SiO_2 in zinc source, the effect of Zn source on the morphology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the product was studied, and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the product was discussed.The 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of 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room temperature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PLL). The SEM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phology of the products changed from pencil shape to nail shape and then to rod shape. XR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phology of the products has changed from pencil shape to nail shape and then to rod shape. XR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phology of the products has changed from pencil shape to nail shape and then to rod shape.The preferential growth of all the products along the c-axis shows that the green emission peaks of the products are relatively strong.The UV emission peak is relatively weak.The electron microscope photos of zinc source and the residual photos of zinc source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SiO_2 powder changes the evaporation rate of zinc source.
【作者单位】: 唐山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基金】: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14130283a) 唐山学院博士创新基金项目
【分类号】:O614.241;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耀星;常州建成年产百吨级纳米氧化锌生产线[J];粉末冶金工业;2001年01期

2 刘建伟,刘有智,张艳辉;超重机的操作参数对纳米氧化锌粒径的影响[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詹国平,黄可龙,刘素琴;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1年05期

4 ;纳米氧化锌生产技术[J];有色冶金节能;2001年03期

5 陈志宏;纳米氧化锌的进展——记山西丰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2002年专家年会[J];橡胶工业;2002年04期

6 马正先,韩跃新,郑龙熙,刘建彬;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2年01期

7 ;重庆开发成功一维针状纳米氧化锌[J];辽宁化工;2002年12期

8 王玉棉,侯新刚,王大辉,王胜;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技术及应用[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2年03期

9 陈月辉 ,施倩 ,吕珏 ,曹晨 ,文彦;纳米氧化锌在鞋类中的应用展望[J];中国皮革;2002年06期

10 马正先,韩跃新,郑龙熙,刘建彬;纳米氧化锌的应用研究[J];化工进展;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国跃;;西部地区氧化锌纳米原料基地建设及面向21世纪产业发展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刘春光;罗青松;;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技术与应用进展[A];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印万忠;丁亚卓;;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技术现状和发展概况[A];中国纳米级无机粉体材料发展·节能·环保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明;李玉芳;;纳米氧化锌的生产和应用进展[A];中国纳米级无机粉体材料发展·节能·环保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覃爱苗;陈海念;唐平;吴建平;;纳米氧化锌-竹炭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6 覃爱苗;;纳米氧化锌-竹炭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7 胡泽善;王立光;何滔;叶毅;张波;娄芳;唐德东;董浚修;陈国需;;纳米氧化锌抗磨减磨添加剂的研究[A];'99摩擦学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骆天荣;;纳米氧化锌的生产与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9 袁方利;尹春雷;黄淑兰;李晋林;;纳米氧化锌制备和应用研究进展[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利勇;丁士文;张绍岩;;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军民邋高鹏飞;纳米氧化锌在断奶子猪饲料中的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2 特约通讯员 张建设;稷山年产5万吨纳米氧化锌工程开工[N];运城日报;2010年

3 海峡;纳米氧化锌赋予纺织品新内涵[N];中国纺织报;2003年

4 伍思成;活性纳米氧化锌强势推向陶瓷产业[N];中国建材报;2004年

5 ;活性纳米氧化锌亮相[N];中国建材报;2004年

6 王靖;活性纳米氧化锌强势推向陶业[N];中华建筑报;2004年

7 记者 陶璐璐;河北宁纺集团研制成功纳米氧化锌功能整理面料[N];中国纺织报;2011年

8 ;国产活性纳米氧化锌粉体研制成功[N];今日信息报;2004年

9 魏程;活性纳米氧化锌成为陶瓷产业新原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10 ;走进微观世界[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健;钛复合纳米氧化锌多孔抗菌涂层的制备及在经皮种植中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2 夏添;不同锌源调控断奶仔猪腹泻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3 王昕;模板法低维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表征[D];浙江大学;2007年

4 吴长乐;纳米氧化锌的形貌控制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之盛;纳米氧化锌的营养生理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6 王辉虎;纳米氧化锌的控制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严群;稀土氧化物及纳米氧化锌掺杂压敏材料的制备及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赵士超;H_2O_2溶液反应法制备纳米氧化锌颗粒及表征[D];浙江大学;2006年

9 涂敏;亚硝酸盐对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损伤蛋白质的促进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张金洋;纳米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璋;纳米氧化锌及其复合体的防霉和霉菌毒素吸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毛志强;超临界(亚临界水)法连续制备形貌可控的纳米氧化锌及其光催化性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陈玉莹;纳米氧化锌对HEK293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杨利姣;锌渣氧粉低温湿化学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

5 王倩倩;有色冶炼行业低价值物料的高值化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李凤连;湿法回收电炉烟尘中锌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淑慧;纳米氧化锌对小鼠的毒性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晏新程;纳米氧化锌和乐果对小鼠协同亚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吕佩佩;棉织物表面纳米氧化锌的可控生长与性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10 王贺艳;纳米氧化锌的合成、改性及气敏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14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714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0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