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与介电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与介电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武汉理工大学》 2014年
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与介电性能研究
李海蓉
【摘要】:渗流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由于兼备了高介电性能和良好的可加工性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和低填充量三者尚难以同时实现,严重影响了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本论文通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调控材料的介电性能,深入探索复合材料结构与介电性能间的内在关系。本论文研究了导电填料的粒子形貌、表面结构及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对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的影响。通过对银粒子和石墨烯进行表面包覆,改善其与聚合物基体的界面相容性,促进界面极化,提高介电性能。通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界面结构优化和导电粒子微观分布形态的调控,实现了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有效提升。同时针对高集成系统应用的材料热传导问题,提出了在提高介电性能的同时改善材料导热性能的结构模型和具体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分别将微米银粉(m-Ag)和纳米银粉(n-Ag)与聚偏氟乙烯(PVDF)熔融共混,通过热压成型方法制备了m-Ag/PVDF和n-Ag/PVDF两种复合材料。利用粒径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对比了两种银粒子的结构差异。纳米复合体系的单位体积界面面积较微米体系高一个数量级,而其粒子间距比微米体系低三个数量级以上。对复合材料进行介电性能测试,研究了界面面积和粒子间距等因素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n-Ag/PVDF复合体系较m-Ag/PVDF体系具有更高的介电常数;在渗流阈值附近,n-Ag/PVDF和m-Ag/PVDF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差距最大,分别为1219和165(100Hz)。在相同填充量时,由于纳米银尺寸更小而比表面积更大,纳米复合体系中具有更多的界面,使得纳米银粒子与PVDF基体更好结合的同时提高了界面极化程度。 2、利用多巴胺自聚在银纳米粒子表面包覆了聚多巴胺(PDOPA)绝缘层,制备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Ag@PDOPA纳米粒子,再通过溶液共混法将其与PVDF复合,制备了Ag@PDOPA/PVDF复合薄膜。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TG)结果表明聚多巴胺成功地包覆在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对复合薄膜进行介电性能测试发现,与未包覆的Ag/PVDF复合薄膜相比,Ag@PDOPA/PVDF体系的渗流阈值明显提高,且在相同填充量时,复合体系具有更低的介电损耗。银粒子表面的聚多巴胺层结构中大量的羟基、氨基和亚氨基,与PVDF之间形成氢键,发生了极性相互作用,使填料与聚合物基体间有更好的界面结合。 3、采用PVP同时作为Ag纳米粒子合成的稳定剂和绝缘包覆层,制备了Ag@PVP核壳纳米粒子,与PVDF复合后得到的Ag@PVP/PVDF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在填充量为17vol.%时,复合材料的最高介电常数为126,达到PVDF基体的10倍以上。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保持在较低水平,当频率高于105Hz时,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甚至低于纯PVDF的介电损耗。PVP结构中的酰胺基与PVDF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两者间的界面相容性,从而能有效防止银粒子的团聚,使Ag@PVP粒子在PVDF基体中获得更均匀的分散效果,同时,较高的界面结合强度也有利于降低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此外,两者间较强的极性相互作用也促进了复合材料的界面极化,最终使得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显著提高。 4、采用简单的混合、固化、粉碎方法,将Ag微米粒子与乙烯基环氧树脂复合,得到以乙烯基环氧树脂为壳,银粒子为核的Ag/EVER复合颗粒,再将其与PVDF基体热压复合制备出具有双重界面结构的Ag/EVER/PVDF三相柔性复合材料。Ag/EVER颗粒以团聚体形式在PVDF基体中呈海岛状分布,团聚体之间被PVDF基体隔开;这种材料结构有利于在银粒子-乙烯基环氧树脂界面和乙烯基环氧树脂-PVDF界面产生双重界面极化,从而提高复合体系的介电性能,使微米Ag体系的介电性能达到纳米Ag体系的水平。当银粒子的体积分数达到15.3vol.%时,在100Hz条件下,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达到113.1;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频率稳定性及较低的介电损耗,100Hz时的损耗角正切值始终低于0.1。银粒子表面乙烯基环氧树脂的交联结构有助于降低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双重界面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PVDF的特征介电松弛。 5、以石墨为原料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利用PVP对GO进行包覆、还原处理后得到rGO-PVP纳米片,采用溶液共混及热压处理工艺制备了具有良好柔韧性的rGO-PVP/PVDF复合薄膜。PVP与石墨烯之间主要通过非共价键结合,不影响石墨烯的结构完整性。PVP有助于提高rGO与PVDF间的结合强度,从而限制了界面附近PVDF分子的链段运动,诱导α晶向β晶的转变。介电性能测试分析显示,rGO-PVP/PVDF复合材料的渗流阈值远高于rGO/PVDF。在渗流阈值附近,rGO-PVP/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达到622,为rGO/PVDF的4.5倍;rGO-PVP/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损耗在整个频率范围内都控制在较低水平。PVP包覆的石墨烯与聚合物基体相容性较好,复合材料中rGO-PVP纳米片能够达成有序、伸展的排列方式,具有连续的平行排列结构,有利于在体系中形成大量的纳米电容器结构。PVP的引入显著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和石墨烯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使rGO-PVP/PVDF复合体系在具有优异介电性能的同时也保持了良好的导热性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B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建国;;分形及渗流理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J];深圳大学学报;1990年Z1期
2 黄集权,杜丕一,翁文剑,韩高荣;超高介电常数钛酸钡/乙炔黑复相材料的制备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武,郭虎子,林德宽;激光测定高聚物的双折射率[J];工程塑料应用;1986年04期
2 王庭慰,陈逸范,郭勇;高频低损耗PS/TiO_2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1997年03期
3 杨宝林,阎逢元,李波;聚苯硫醚的摩擦学性能[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11期
4 刘正军,韩克清,周洪梅,杜秉公,余木火;长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的力学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05期
5 黄伯芬;张国强;王樱;;EPDM-g-MAH对PA6/ABS合金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07年11期
6 周文俊;陈凌霞;沈健伟;周晓东;;(MMA/PMOE)共聚物交联改性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8年07期
7 肖建华;;气辅挤出成型中挤出物直径的理论预测和实验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9年05期
8 徐迎强;杨韶辉;李召朋;傅灿平;张彦昌;傅鹏;刘民英;王玉东;赵清香;;PA1111/SEBS-g-MAH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形态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9年06期
9 刘晓;;动态热力学分析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7期
10 毛明忠;盛仲夷;谢松桂;周雪琴;;热塑性塑料注射成型收缩率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娟;郭诗琪;王秀菊;王立国;;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廖云;王孟;陈大俊;;氨纶拉伸-回复过程的力学行为与热效应[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国东;杜启云;王薇;任连娟;刁波;;PDMAEMA/PSF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的截留性能与预涂膜中聚电解质分子的构象[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4 胡晓宇;肖长发;安树林;;聚偏氟乙烯/聚氨酯共混膜结构与性能研究[A];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振;周津;李会军;;聚乙烯中空纤维膜的亲水改性研究[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春芳;徐又一;朱宝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液体石蜡中的等温结晶动力学[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7 董学亮;孙希孟;刘小培;李中贤;徐丹;余学军;;高效反应性脱色絮凝剂的合成及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夏敏;罗运军;李晓萌;赖振峰;;超支化环氧化合物改善环氧树脂力学性能机理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刘瑞云;;有机硅改性聚酯纤维亲水整理剂的合成及其应用[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晓玲;苏玉芹;;PID控温系统在高聚物蠕变试验中的应用[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蛟;PEDOT:PSS薄膜的掺杂改性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要旸;亲水性聚合物在基因载体、表面蛋白固定及蛋白结晶方面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3 谭红琳;金属离子掺杂的ZnO第一性原理计算及透明导电薄膜制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赵立英;环保型高强高韧端氨基聚醚—环氧树脂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炳涛;可降解PLA-PBT共聚酯的合成与改性[D];浙江大学;2010年
6 赵强;聚电解质络合物的可加工性及其功能材料的构建基础[D];浙江大学;2010年
7 张志奋;浆膜动态性能研究及其在蒙脱土掺杂浆料改性效果评价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0年
8 张金秋;大麻纤维的形态、结构与吸湿性能及其成纱品质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罗胜利;生物可降解PBST纤维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徐松林;PTFE/A1含能反应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媛媛;竹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莫紫梅;糯米淀粉分子结构及其物化性质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卫海;分子印迹聚合物、量子点及其复合微球的制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顾远;硬质聚氨酯泡沫阻尼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5 蒋颂波;航空用新型RTV-2有机硅胶黏剂的研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石琢;纤维/颗粒—树脂基层合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况琦;制备环境温度及紫外线灯照射改善ITO薄膜性能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邓懋;氟化共聚物气/液界面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俞浙军;聚丙烯复合膜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万和军;天然彩色棉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顺华,李辉亮;预烧温度对PbO-SrO-BaO-Nb_2O_5系统铁电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1997年04期
2 陈维,刘斌,刘庆峰,陈寿田;烧块合成方法对钛酸钡-锡酸盐系介电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0年03期
3 尚文宇,刘庆峰,陈寿田;文石型碳酸钙晶须及其复合体系介电性能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1年01期
4 丰红军;曲远方;单丹;宋建静;;锆钛酸钡二元陶瓷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9年01期
5 王磊;张庆猛;杜军;;PbO-Na_2O-Nb_2O_5-SiO_2系复合玻璃陶瓷的结晶行为和介电性能[J];功能材料;2010年08期
6 曾繁涤;范思明;;高填充乙丙橡胶介电性能的研究(摘要)[J];绝缘材料通讯;1991年04期
7 智宇,陈昂,张绪礼,王筱珍,李标荣;镧锶铋钛陶瓷的介电性能与缺陷机构[J];硅酸盐学报;1993年02期
8 王庭慰,陈逸范;高介电性能的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初探[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年05期
9 韩述斌,张新,吴德喜;氧化锌压敏陶瓷材料介电性能的研究[J];陶瓷学报;1998年02期
10 苏皓;吴顺华;赵康健;;BaO-TiO_2-ZnO-Nb_2O_5系统微波陶瓷的相转变机制与介电性能[J];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智敏;赵淑金;南策文;;不同介电性能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马青;;骨骼肌细胞介电性能的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3 马青;;骨骼肌细胞频域介电性能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李建伟;聂延平;程翔宇;;浅谈复合材料制件的高频介电性能[A];中国电子学会化学工艺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崔学民;韩要丛;刘海锋;周济;;水对碱矿渣胶凝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崔学民;韩要丛;刘海锋;曹德光;周济;;水对碱矿渣胶凝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Ⅱ)[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杜慧玲;姚熹;张良莹;;Bi_2O_3-ZnO-Nb_2O_5-CaO四元焦绿石系统相结构与介电性能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张俊吉;袁斌;晁明举;;激光快速凝固法制备织构化二钛酸钡及介电性能研究[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刘韩星;郝华;陈磊;刘洋;熊博;尧中华;曹明贺;;BaTiO_3-BiScO_3基宽温稳定型陶瓷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1分册)[C];2010年
10 焦岗成;王志育;樊慧庆;;铌酸钾钠基陶瓷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婵;低介电常数微波陶瓷材料的制备、介电性能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李海蓉;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与介电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3 李玲霞;亚微米BaTiO_3 X7R MLC细晶陶瓷介质材料的介电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余洪滔;CaCu_3Ti_4O_(12)基陶瓷的制备、结构与介电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胡星;改性铅基钙钛矿陶瓷的结构与介电性能[D];浙江大学;2004年
6 陈小林;高温透波介质h-BN陶瓷介电性能建模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
7 杨文智;稀土双钙钛矿及类钙钛矿陶瓷的结构、磁性和介电性能[D];浙江大学;2013年
8 李旺;CaCu_3Ti_4O_(12)介电陶瓷的掺杂及其介电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9 李远亮;环保型BaTiO_3基陶瓷介质的掺杂与介电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王伟;纳米添加剂对Ba(Mg_(1/3)Ta_(2/3))O_3微波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君博;锆酸铅钡基反铁电陶瓷的介电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2 洪学鹍;六方层状类钙钛矿铌钽酸盐陶瓷的制备、结构与介电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赵艳会;共沉淀法制备钛酸铜钙及介电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荆慧霞;低温烧结钛酸锶钡陶瓷的介电性能[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辉;掺杂钛酸钡粉体及陶瓷的制备和介电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余燕飞;钛酸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周芹;CaTiO_3-NdAlO_3微波陶瓷的制备与介电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郑阳;钛酸钡/聚苯乙烯高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9 张小青;Fe_3O_4/MWCNTs/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万懿;铁掺杂钛酸钡陶瓷的制备及其相结构和介电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与介电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7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