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化(类)石墨烯复合纳米界面的生物电化学检测
本文选题:复合纳米材料 + 电化学聚合 ; 参考:《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据悉目前已知的导电性能最出色的材料为石墨烯,它在电子器件、电池电极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其中纳米复合材料以其独特的优点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兴趣,尤其是(类)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它在电化学传感器、电催化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在众多合成(类)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方法中,电化学方法由于其过程易控制、快速、绿色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合成(类)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通过对实验参数的改变可以制备得到不同的(类)石墨烯复合材料。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来制备得到不同的(类)石墨烯复合材料,包括聚黄尿酸-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氧化锌复合材料、(类)石墨烯-氧化锌复合材料,并分别对这些复合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循环伏安一步电聚合的方法构建了聚黄尿酸-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界面(PXa-ERGNO),由于它的丰富的带负电的活性位点和能够加速电子传递的能力,它可以被用于检测带正电的鸟嘌呤和腺嘌呤。制备好的界面可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循环伏安图、交流阻抗图、差分脉冲伏安图来表征和证明其电化学性质。对比单独的聚黄尿酸和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PXa-ERGNO修饰电极在检测鸟嘌呤、腺嘌呤和其他生物小分子(例如氯霉素)方面显示出了很好的协同作用和电催化活性,实现了复合材料对它们的灵敏检测。(2)采用一步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合成了以石墨烯为支撑材料的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氧化锌复合材料(GZNWs)。众所周知,通过对基底材料的形貌和尺寸的控制是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纳米复合物的先决条件,继而改变电化学性质。因此,本实验通过改变电沉积电压、电沉积时间和支持电解液的浓度等的实验因素得到不同形貌的复合物,并对比了基于这些形貌的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进而使得这些复合物具有不同的电化学传感和电催化能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制得的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电化学性质等进行表征,并且实现了该复合物对DNA和某些生物小分子(例如TNT,氯霉素)的灵敏检测,并且提高了其检测的灵敏度。(3)采用脉冲电沉积法成功制备了二硫化钼((类)石墨烯)-氧化锌(MoS2-ZnO)纳米复合物,并针对沉积过程中的电化学参数进行了考察,如沉积电压、沉积时间、支持电解液浓度、MoS2浓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分脉冲伏安法对制得的纳米复合物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质等进行了表征。本实验以最优条件制备了MoS2-ZnO修饰电极,通过以亚甲基蓝为指示剂研究了该修饰电极对DNA的固定和杂交能力,构建了DNA传感平台,实现了对目标DNA的灵敏检测,达到了预期效果。
[Abstract]:It is reported that graphene is the most excellent conductive material known at present. It also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electronic devices, battery electrode materials, nanocomposites, biosensors and so on.Among them, nanocomposites have attracted the interest of many scientists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especially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and electrocatalysis.Electrochemical method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synthesis of (graphene like) graphene composites due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easy control fast green and so on.In the process of preparation, different graphene composites can be prepared by changing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In this paper, different graphene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 including polyxanthuric acid-electrochemical reductive graphene composite.Electrochemically reduced graphene oxide / zinc oxide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and a series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se composites were carried out.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1) the PXa-ERGNON interface was construc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electrochemical reductive graphene oxidation (PXa-ERGNON), due to its abundant active sites with negative charge and the ability to accelerate electron transfer.It can be used to detect positively charged guanine and adenine.The prepared interface can be characterized and pro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Raman spectrum, cyclic voltammetry, AC impedance diagram and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The PXa-ERGNO modified electrode showed good synergistic an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in the detection of guanine, adenine and other biological small molecules (such as chloramphenicol).A novel electrochemical reductive graphene oxide zinc oxide (GZNWsN) composite with graphene as the supporting material was synthesized by one-step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It is well known that controlling the morphology and size of the substrate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a variety of nanocomposites, and then changes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Therefore, by changing the electrodeposition voltage, the electrodeposition tim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upporting electrolyte, the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were obtained,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based on these morphologies were compared.These complexes have different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and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The 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DPVD).The complex is sensitive to the detection of DNA and some biological small molecules, such as TNT, chloramphenicol.The sensitivity of its detection was improved. (3) Molybdenum disulfide (like) graphene and zinc oxide (MoS _ 2-ZnO) nano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pulse electrodeposi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arameters, such as deposition voltage, were investigated.The 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DPA).In this experiment, the MoS2-ZnO modified electrode was prepared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The immobilization and hybridization ability of the modified electrode to DNA was studied by using methylene blue as indicator, and the DNA sensing platform was constructed. The target DNA was detected sensitively and the desired effect was achieved.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57.1;TB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科学家首次用纳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6期
2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3 ;新材料石墨烯[J];材料工程;2009年08期
4 ;日本开发出在蓝宝石底板上制备石墨烯的技术[J];硅酸盐通报;2009年04期
5 马圣乾;裴立振;康英杰;;石墨烯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4期
6 傅强;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8期
7 ;纳米中心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10期
8 徐秀娟;秦金贵;李振;;石墨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9 张伟娜;何伟;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10 万勇;马廷灿;冯瑞华;黄健;潘懿;;石墨烯国际发展态势分析[J];科学观察;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10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姜丽丽;石墨烯及其复合薄膜在电极材料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姚成立;多级结构石墨烯/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8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雷军;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于金海;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修饰及载药系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晶;高分散性石墨烯的制备[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52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752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