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第三代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5 04:39

  本文选题:纳米材料 + 氧化还原酶 ; 参考:《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酶是生物大分子,其电活性基团或氧化还原中心被包埋在多肽链内部,很难与电极表面进行接触,因此,酶与电极之间很难直接进行电子转移。而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电学、催化特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纳米材料作为电极修饰材料,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利用纳米材料对电极进行修饰,可使电极拥有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吸附性能等,进而增大电流响应,降低检测限。本论文分别将GR、GR-ZnO-Ag口g-C3N4纳米材料作为修饰材料,制备了ChOx/CS-GR/GCE胆固醇酶生物传感器、GCE/GR-ZnO-Ag-CS/GOx/nafion和 nafion/GOx/CS-g-C3N4/GCE葡萄糖酶生物传感器,研究了酶的直接电化学与电催化行为。制备的传感器具有宽的检测范围、低的检测限、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等,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1)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制备出了氧化石墨烯(GO),通过简单的原位还原法将壳聚糖-氧化石墨烯(CS-GO)还原为壳聚糖-石墨烯(CS-GR)。将胆固醇氧化酶(ChOx)固定在CS-GR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GCE)上,制备了ChOx/CS-GR/GCE电极,实现了ChOx的直接电化学。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EIS)及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等表征手段对产物及电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电极的导电性能、电催化性能、稳定性和重现性。结果表明:制备的ChOx/CS-GR/GCE电极有宽的响应范围(0.005-1.0mM),低的检出限(0.715μM),低的Michaelis-Menten常数(17.39μM)和高的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s(2.85s-1)。此外,生物传感器也表现出了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很高的特异性,可以完全排除UA、AA、DA和葡萄糖的干扰,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2)以天然石墨、硝酸银(AgNO3).柠檬酸(C6HgO7)及二水合乙酸锌(Zn(CH3C00) 2 · 2H2O)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合成P RGO-ZnO-Ag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原位还原的方法将部分还原的氧化石墨烯(PRGO)底还原为GR。将葡萄糖氧化酶(GOx)固定在G R-ZnO-Ag-CS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GCE)上,制备了GCE/GR-ZnO-Ag-CS/GOx/nafion葡萄糖酶生物传感器,实现了葡萄糖氧化酶的直接电化学。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循环伏安(CV)及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等表征手段对产物及电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电极的导电性能、电催化性能、稳定性和重现性。结果表明:制备的GCE/GR-ZnO-Ag-CS/GOx/nafion葡萄糖酶生物传感器具有宽的响应范围(0.1-12.0mM),低的检出限(10.6μM),低的Michaelis-Menten常数(0.25mM)和高的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s(2.85s-1)。此外,生物传感器也表现出了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很高的特异性,可以完全排除UA、AA、DA的干扰,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3)以三聚氰胺为原料成功制备了g-C3N4纳米材料。将葡萄糖氧化酶(GOx)固定在CS-g-C3N4复合材料功能化的玻碳电极(GCE)上,制备了nafion/GOx/CS-g-C3N4GCE葡萄糖酶生物传感器,实现了葡萄糖氧化酶的直接电化学。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循环伏安(CV)及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等表征手段对产物及电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电极的导电性、电催化性、稳定性和重现性。结果表明:制备的nafion/GOx/CS-g-C3N4/GCE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有宽的响应范围(0.1~8.0mmol/L),低的检出限(46.7μM)和低的Michaelis-Menten常数(0.42mM)。此外,生物传感器也表现出了好的重复性、稳定性和很高的特异性,可以完全排除UA、AA、DA的干扰,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TP2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西梅,刘欣,陈永泉;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02期

2 李真;戴媛静;陈曦;;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福建分析测试;2001年03期

3 李彦文,杨仁斌,郭正元;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01期

4 王锋;樊先平;王民权;;光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4年07期

5 耿敬章,仇农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2005年01期

6 周南;;德国生物传感器会议[J];分析试验室;2006年06期

7 李永生;高秀峰;齐娇娜;肖真;;乙醇荧光毛细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酿酒科技;2006年07期

8 康天放;刘润;鲁理平;程水源;;再生丝素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J];应用化学;2006年10期

9 陈俭霖;;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污染防治技术;2006年03期

10 ;第十届世界生物传感器大会将在上海召开[J];物理化学学报;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传金;吴海云;左月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莫冰;刘晓为;;浅谈生物传感器在几个主要领域的应用及展望[A];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论坛暨东北MEMS研发联合体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薛瑞;康天放;;基于丝素蛋白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李彤;赵纯;;用于水体监测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5 任湘菱;唐芳琼;;光电化学体系构建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邹琴;李刘冬;;生物传感器在贝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A];泛珠三角区域渔业经济合作论坛第三次年会会议论文[C];2008年

7 邱筱岷;;生物传感器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马芬;张成孝;;多标记型汞离子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任湘菱;唐芳琼;;银—金纳米复合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黄智伟;黄琛;;光纤DNA生物传感器研究动向[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莫冰;四大应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3 吴琼;生物传感器迅速成长[N];中国电子报;2000年

4 何屹;新生物传感器可观测细菌生长[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毛黎;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N];科技日报;2011年

6 记者 何永晋;乌生物传感器研究硕果累累[N];科技日报;2003年

7 白毅 王宇星;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佳星;“火眼金睛”窥测基因调控[N];科技日报;2008年

9 汪明;2009年全球生物传感器市场有望突破40亿美元[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邹争春;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构建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大川;恒温型纳米—滚环扩增-SPR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刘蓬勃;提高微流芯片生物传感器检测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唱凯;Ⅰ:LSAW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 Ⅱ:两株罕见致病菌的鉴定[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罗鹏;一次性电化学酒精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5 卫银银;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构筑、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盛平;基于支撑双分子层膜的智能生物传感器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7 曹淑瑞;纳米复合材料固载生物氧化酶构建高灵敏电流型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刘咏;几种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在分析中的研究应用[D];湖南大学;2010年

9 王福昌;无机离子化学传感器及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陈时洪;基于纳米材料构建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云英;基于免标记荧光生物传感器检测蛋白质和小分子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杨彩凤;水热法生长微/纳米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吴小平;基于新型碳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电致化学发光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马晔;三维石墨烯/纳米材料复合生物传感器制备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范玲玲;两种二茂铁探针的合成及其在QCM生物传感器组装与再生研究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5年

6 段凯月;硫族钼化物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何颖;金属纳米材料和功能化的碳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张娟娟;基于纳米材料和酶构建的胆固醇和伴刀豆球蛋白A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王昱琳;基于明胶—多孔炭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汪淑婷;基于纳米材料和核酸探针的新型荧光生物传感器[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52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752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1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