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单金纳米棒远场散射光谱技术

发布时间:2018-04-24 08:42

  本文选题:单金纳米棒 + 散射光谱 ; 参考:《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年12期


【摘要】:单金纳米棒(gold nanorod AuNR)的远场光学技术在近几年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由于金纳米棒(AuNRs)独特的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特性,金纳米棒颗粒非常适合高度传导定域在表面的化学或物理刺激产生的光信号。根据该课题组的研究经验,对AuNR的光学探测和光谱学方法的原理、应用、进展和纳米系统表现出新奇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综述。较为全面地介绍了:(1)AuNR散射光谱相关的各类技术,包括:暗场技术,零差和外差技术,光子晶体技术,空间调制和偏振调制技术等;(2)AuNR散射光谱特性,包括:光谱线形函数,线宽,衬底对光谱的影响以及理论和实验光谱的对比等;(3)相关光谱技术近年来的发展。重点研究了基于LSPR的远场光学散射方法。主要是基于AuNR线性的方法,如直接和间接的散射检测方法。注重强调了介质环境(如底物,表面结合的分子或其他纳米材料等)的重要性以及对散射光谱和消光幅度的影响。特别注重的是AuNR表面及形貌的定量方法及其相关性研究,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散射的方法,大都给出实验与理论模型精确的比较。这些实验和理论工具的结合可以详细解释单金纳米棒的光学性质。
[Abstract]:The far field optical technique of single gold nanorods nanorod AuNRs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unique 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 characteristic of au nanorods, gold nanorods are very suitable for highly conducting optical signals generated by localized chemical or physical stimuli on the surfa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experience of this research group, the principle, application, progress and novel optical properties of AuNR optical detection and spectroscopy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various techniques related to the scattering spectrum of AuNR, including dark field technique, zero-difference and heterodyne technique, photonic crystal technique, spatial modulation and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technique,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including spectral lineal function, linewidth, etc. The influence of substrate on Spectra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pectra etc.)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spectral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The far-field optical scattering method based on LSPR is mainly studied. Mainly based on AuNR linear methods, such as direct and indirect scattering detection methods.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importance of dielectric environments (such as substrates, surface-bound molecules or other nanomaterials, etc.) and their effects on scattering spectra and extinction amplitude.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of surface and morphology of AuNR and its correlation.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scattering methods are used to compare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models accurately.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tools can explain in detail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single gold nanorods.
【作者单位】: 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5281) 沈阳工业大学博士后启动基金项目(521101302)资助
【分类号】:TB383.1;O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蒋思文;李霞;张月皎;朱根松;李剑锋;;不同粒径、超均匀球形金纳米粒子合成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年01期

2 杨玉东;刘公召;李冬至;徐菁华;杨林梅;;金纳米棒的偏光特性及其作为方向探针在单分子水平成像上的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5年10期

3 杨玉东;刘公召;徐菁华;杨林梅;李冬至;;金纳米棒:合成、修饰、自组装、SERS及生物医学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5年06期

4 杨玉东;刘公召;李冬至;徐菁华;杨林梅;;金纳米棒:性能、制备、修饰、生物成像技术及应用[J];科学通报;2015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玉东;;单金纳米棒远场散射光谱技术[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年12期

2 常贯儒;鲁信勇;胡逢恺;陈龙;潘成兵;;红外热成像法研究半胱氨酸修饰金纳米棒的光热抗肿瘤效果[J];精细化工;2016年05期

3 曹颖;李家萌;赵媛;杨毅梅;;纳米金标记技术应用于病原生物检测的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年03期

4 杨玉东;刘公召;李冬至;徐菁华;杨林梅;;金纳米棒的偏光特性及其作为方向探针在单分子水平成像上的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5年10期

5 秦静;郑婵;;石墨烯-Au纳米复合体系的构筑及其光限幅效应[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玉东;刘公召;徐菁华;杨林梅;李冬至;;金纳米棒:合成、修饰、自组装、SERS及生物医学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5年06期

2 杨玉东;刘公召;李冬至;徐菁华;杨林梅;;金纳米棒:性能、制备、修饰、生物成像技术及应用[J];科学通报;2015年09期

3 张然;肖鑫泽;吕超;骆杨;徐颖;;金纳米棒的飞秒激光组装研究[J];物理学报;2014年01期

4 叶通;高云;尹彦;;利用聚碳酸酯模板制备的金纳米棒的表面增强Raman散射效应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12期

5 龚萍;杨月婷;石碧华;张鹏飞;郑明彬;胡德红;高笃阳;盛宗海;郑翠芳;刘朋;王碧;蔡林涛;;纳米探针在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3年09期

6 王斯佳;王晶;梅建生;姚翠萍;张镇西;;纳米金等离子共振特性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13年07期

7 宗慎飞;王著元;杨晶;崔一平;;聚合物电解质包裹金核银壳纳米棒制备双模式光学细胞成像探针[J];科学通报;2013年07期

8 邵锋;陈坤;罗志辉;王艳君;陆冬莲;韩鹤友;;SERS技术在疾病诊断和生物分析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2年12期

9 陶超;刘晓峻;;生物医学光声成像的研究进展[J];应用声学;2012年06期

10 王爽;金晶;皋伟;李季锋;邓慧华;陆祖宏;;表面修饰聚合物自组装多层的金纳米棒的表面增强荧光[J];科学通报;201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伯;;晶态物质的联合散射光谱[J];化学通报;1966年04期

2 梁榕源,林竹光,苏兴平,周静波,黄贤智;乳化剂OP/水-氯化银体系光散射光谱应用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3 刘绍璞,刘忠芳;钼(Ⅴ)-硫氰酸盐-碱性三苯甲烷染料体系的二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4 胡勇;扶雄;陈旭东;杨连生;章明秋;;山梨酸钾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荧光和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张丽卿;;高能惰性气体离子对氮化镓外延膜辐照损伤的拉曼散射光谱研究(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11年00期

6 原田一诚;杨先德;;蛋白质的激光拉曼散射光谱[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1年02期

7 黄昌春;李云梅;孙德勇;乐成峰;金鑫;;太湖水体散射光谱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光学学报;2011年05期

8 赵瑾,唐树延,,陈淑良;杜仲胶的高压喇曼散射光谱研究[J];发光学报;1995年04期

9 钟福新,蒋治良,李芳,李廷盛,梁宏;纳米银胶的光化学制备及其共振散射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5期

10 刘庆业,覃爱苗,蒋治良,何佑秋,刘绍璞;聚乙二醇光化学法制备金纳米微粒及共振散射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曹淑德;;喇曼散射光谱在鉴定矿物上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光散射会议会议指南[C];1981年

2 陈英方;吴知非;龚俊;;单纤维喇曼散射光谱——聚丙烯纤维的光降解研究[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3 王宗明;;激光喇曼散射光谱在化学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光散射会议会议指南[C];1981年

4 王乐新;赵志敏;;正常和异常血清共振散射光谱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旭东;杨金;符若文;章明秋;;共振散射光谱研究聚合物相分离动力学[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6 王成;马俊领;李延;魏勋斌;;细胞光散射光谱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树霖;周赫田;容祖秀;刘丽珍;;MBBA和nocB的喇曼散射光谱[A];第一届全国光散射会议会议指南[C];1981年

8 陈俊科;孙予;侯晓强;;注射用针剂药物的拉曼散射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佑秋;金纳米微粒与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共振Rayleigh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健;基于金纳米棒的生物传感与癌症的光热治疗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王乐新;人体血样的光谱特征探索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辛宏梁;芴衍生物拉曼散射和隧穿电流电场响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宋薇;匀速自转运动物体散射光谱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2 李滨宇;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散射光谱探测反演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3 王丽云;多位置散射光谱法对皮肤组织内部信息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4 刘健;蛋白质—多糖反应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杜玲艳;后向偏振散射光谱系统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周金风;某些纳米微粒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D];西南大学;2010年

7 覃爱苗;金、银纳米粒子的微波和光化学合成及其共振散射光谱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永敬;血清白蛋白与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的散射光谱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玲;铷原子共振布拉格散射光谱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5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795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8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