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压等离子体辅助制备纳米材料研究
本文选题:微等离子体 + 金属纳米颗粒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催化、太阳能电池、各类传感器件等诸多领域。纳米颗粒的制备更是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近年来,对于制备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材料的方法层出不穷,其中包括各类纯化学法、电化学法、等离子体法、辐射法等等。对于纳米材料,不仅是其各种制备方法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纳米材料的尺寸分布、形态特征和表面修饰等的控制也成为纳米科学研究的重点,并且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被人们所发掘。随着纳米材料应用的普遍化和商业化,我们将逐渐进入一个纳米的时代。本文第一章从纳米材料的起源、量子特性、光学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纳米材料的起源、发展和研究现状。自从十九世纪中叶,法拉第开启纳米材料制备和研究的大门后,纳米材料独特的量子特性被人们所发现,而其量子特性引发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使得纳米材料逐渐被研究者们所关注,并应用于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纳米材料的各类制备方法也成为纳米科学研究者的探索和研究重点被不断发现和总结。由于金属纳米颗粒与碳纳米颗粒的制备手段有较明显的不同,我们分成两节分别介绍;对于纳米材料的应用,可以说有成百上千的应用实例,我们选取个别领域的应用做了简要的介绍。本文第二章、第三章主要介绍采用一种新型、环境友好的方法即常压微等离子体辅助电化学的方法制备金、银纳米颗粒,我们通过对主观实验条件因子包括溶液温度、还原电流强度、搅拌因素、反应前驱物浓度、稳定剂因素等控制达到了对制备纳米颗粒尺寸、分散性、均匀性的控制。在第三章中,我们将这些主观实验条件因素转化为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如反应速率、反应区域驻留时间和电荷互斥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并从客观影响因素的角度对实验结果给与了适当的解释。同时,我们对金和银纳米颗粒的制备进行了对比和讨论,指出了制备金、银纳米颗粒的一些区别以及相同实验参数的变化所引起不同影响的原因。本文第四章主要介绍利用微等离子体辅助电化学的方法合成大小均匀并且产生蓝色荧光的碳量子点。通过引入微等离子体,在没有外部加热或者酸性反应物的情况下,大大加速了量子点的合成,从而降低了能源成本和反应时间。相比我们小组发现的纯化学法在制备过程中所需的氢氧化钠大大减少。结果表明,碳量子点的蓝色荧光是由于等离子体引起,而非外部加热;同时,微等离子体引入纯化学法后,制备的碳量子点会出现有更多类型和更多的官能团,并最终导致了利用微等离子体辅助法合成的碳量子点产生蓝色荧光效应。本文第五章主要介绍利用介质阻挡放电这种等离子体处理的方法,对工业纯钛进行表面改性和表面形貌修饰,通过在不同钛组表面植入和培养前成骨细胞的一系列实验,在对比观察和分析后发现,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方法处理的工业纯钛显著增强了细胞粘附、铺展,并对前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没有负面影响。此外,我们的研究还表明,表面微米-纳米量级的结构形貌,尤其是纳米尺度颗粒形貌的分布,有助于细胞的附着和增殖,而表面微结构和表面化学/能量分别影响细胞的分化和铺展。该章的研究可以作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的一个实例。总结展望部分总结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并从纳米颗粒尺寸方程的建立、纳米颗粒生产效率的提高、碳量子点形成机制的研究、碳量子点制备过程的产物分析、DBD处理钛样品技术的改进、“斑图刻蚀”技术的想法、碳量子点与纳米光栅相互作用的光学原理等方面对纳米材料的制备、理论研究以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Abstract]:Nano - materials are widely used in biomedical , catalysis , solar cells and various kinds of sensor devices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properties . The preparation of nano - particl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n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pure titanium by means of micro - plasma assisted electrochemical metho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lue fluorescence of carbon quantum dots is greatly enhanced by plasma - induced and non - external heating . In additi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lue fluorescence of carbon quantum dots can be used as an example of biological medical applic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仕国,施冬梅,邓辉;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0年02期
2 ;纳米材料 新世纪的黄金材料[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10期
3 ;什么是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5期
4 邹超贤;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广西化纤通讯;2000年01期
5 吴祖其;纳米材料[J];光源与照明;2000年03期
6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方向[J];河北陶瓷;2000年04期
7 沈青;纳米材料的性能[J];江苏陶瓷;2000年01期
8 李良训;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金山油化纤;2000年01期
9 刘冰,任兰亭;21世纪材料发展的方向—纳米材料[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刘忆,刘卫华,訾树燕,王彦芳;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及其应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张洁;ZnO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3 温俊涛;磷化钴纳微米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洲;电荷转移盐杂化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性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韩林;铂基异质结构纳米材料及其电催化性能[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程莎;可控形貌氧化铝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陈中辉;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宋懿朋;一种多功能聚合物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9 张文涛;食品功能因子/二维纳米材料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万丹;基于功能性纳米材料的肽组学富集及蛋白质高效酶解的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30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83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