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锂离子电池 + 多孔硅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和自放电速率低等特点,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可携带的电子产品上。然而,它的能量密度仍不能满足新兴的电动交通工具的需求。作为锂电池的一个关键部分,电极材料决定着电化学性能。硅和锡具有理论储锂容量高、嵌锂平台低、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取代商品化石墨负极的潜力物质。然而,硅和锡在锂化过程中产生巨大的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的粉化,使得容量快速衰减。此外,硅和锡的本征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速率低,这些缺点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本文通过合成纳米结构的硅、锡基复合材料来提高储锂性能,详细内容如下:(1)纳米银和石墨烯双重修饰多孔硅。通过镁热还原商品化MCM-41得到多孔硅,氢氟酸刻蚀后的硅表面疏水性,因此,很难通过传统的银镜反应将其表面包覆纳米银。我们通过硝酸银浸渍/热分解方法在硅表面修饰上了纳米银。最后,通过氧化石墨烯热还原得到纳米银-多孔硅/石墨烯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显示了高的比容量,好的循环稳定性以及优越的倍率性能。优异的电化学属性归因于以下方面:硅的多孔结构不仅能缓冲锂化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膨胀,而且有利于锂离子和电解液的传输。纳米银和石墨烯双重修饰不仅能增加硅表面的电导率,而且可以减少硅的表面与电解液直接接触。(2)聚吡咯包覆多孔硅纳米空心球。将St?ber法合成的二氧化硅球分散在水中“孵化”得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空心球,然后在氢氩混合气氛650°C下,镁还原二氧化硅得到多孔硅纳米空心球,最后在冰/水浴中,吡咯在硅表面原位聚合,得到聚吡咯@多孔硅空心球复合材料。电化学研究表明:在电流密度1.0 A g-1的条件下,循环250圈后的比容量和第二圈的相比,保持率有88%,显示该材料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1.0、2.0、4.0和8.0 A g-1的条件下依次循环20圈,分别得到放电比容量为2594、1610、1125和661 mA h g-1,当电流密度再逐步回升到1.0 A g-1时,放电比容量恢复到近起始水平。该材料优越的储锂性能得益于其多孔空心结构和聚吡咯包覆。空心结构和壳上的多孔通道不仅有利于锂离子和电解液的扩散,而且能够缓冲体积膨胀和降低扩散引起的应力。聚吡咯包覆能够提高硅表面的电导率以及稳定电极材料的整个结构。(3)锡/一氧化锡嵌入褶皱的氮掺杂石墨烯。将纳米锡和氮掺杂石墨烯混合,在氩气氛围中加热到250°C,熔融的锡将通过毛细管作用力慢慢渗入氮掺杂石墨烯的孔中,并与氮掺杂的石墨烯表面的官能团反应,得到锡/一氧化锡/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褶皱的氮掺杂石墨烯中剩余的孔容不仅能够为循环过程中锡产生的巨大体积膨胀提供空间,而且有利于锂离子和电解液传输。氮掺杂石墨烯的引入还能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生成的一氧化锡使得氮掺杂石墨烯和锡基颗粒接触紧密,在脱嵌锂过程中避免颗粒产生团聚以及保持复合材料的结构稳定。电化学研究表明:在电流密度1.0 A g-1的条件下,循环250圈后的放电比容量高达853mA h g-1,和第一圈的相比,保持率有79%,显示该材料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0.5、1.0、2.0、4.0、8.0和16.0 A g-1的条件下依次循环10圈,分别得到放电比容量为1224、874、701、561、401和241 mA h g-1,经过高倍率充放电后,当电流密度再逐步回升到1.0 A g-1时,放电比容量高达634 mA h g-1,展示该材料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Abstract]: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low self - discharge rate , and is widely applied to electronic products such as mobile phone , notebook computer , digital camera and so on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3;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东;孙俊;毕红;;具有微/纳多孔结构的海胆状NiO的制备及其比容量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3期
2 苏玉长,肖代红,陈鼎,杜若昕;LiMn_2O_4的高温比容量衰减研究[J];广州化学;2000年03期
3 刘欣;赵海雷;解晶莹;汤卫平;潘延林;吕鹏鹏;;锂离子电池高比容量负极用粘结剂[J];化学进展;2013年08期
4 刘芳,周震涛,雷鸣,应晓,杨洪业,潘慧铭;(NH_4)_2S_2O_8体系聚苯胺的合成及其比容量的研究[J];塑料工业;1996年06期
5 卢俊彪,唐子龙,张中太,沈万慈;LiFePO_4材料的制备与电池性能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6 ;硫纳米森林做电极创电池质量比容量纪录[J];功能材料信息;2012年04期
7 ;高比容量形截面长丝[J];合成纤维;1978年06期
8 赵瑞瑞;朱利敏;钱江锋;杨汉西;;苯胺-邻硝基苯胺共聚物——高比容量锂二次电池新型正极材料[J];电化学;2012年04期
9 吴宁宁;宋文娥;安富强;刘建红;田文怀;;Al离子掺杂对LiNi_(0.5)Mn_(1.5)O_4高电压材料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2年04期
10 刘荣江;屈瑶;王维坤;王安邦;余仲宝;韩敏芳;;二次锂电池用含硫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怀永建;林子吉;胡学步;邓正华;索继栓;;一种活性炭比容量的测试[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梁逵;叶江海;胡军;;炭材料对锂硫电池正极比容量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张秋美;邓远富;施志聪;陈国华;;高比容量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曾绍忠;;高比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A];2012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王接喜;王志兴;李新海;郭华军;;富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丁;刘恒;;球壳型V_2O_5的制备及电池材料性能研究[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李山;硫纳米森林做电极创电池质量比容量纪录[N];科技日报;2012年
2 记者 喻凯芳;维科成功研发高比容量聚合物锂电池[N];宁波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开莲;二次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邱磊;聚阴离子纤维素盐在锂电池材料上的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峥;正硅酸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2FeSiO_4/C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袁天执;高性能金属氧化物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杨旭;高比容量锡基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储能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程斌;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磷酸钒锂/钠的制备及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曾令兴;新型介孔复合纳米结构储能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8 杜飞虎;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邹崴;钠/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全兵;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文龙;高稳定性、高容量锂硫电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姜颖;基于超顺排碳纳米管的锂硫电池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张乾;基于锰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4 韩延林;开框架氟化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6年
5 田水清;Fe-Ti-O固溶体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6 邱彬;过渡金属硫化物(MoS_2,,CoS_2)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7 许高洁;锂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林斐斐;Fe_2Ti_3O_9固溶体的制备、形貌控制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9 万忠明;多级微球结构二硫化钼/碳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李盈;氧化钼/碳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储锂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58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85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