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兹超材料的吸收调制方法
本文选题:材料 + 太赫兹光学 ; 参考:《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6年11期
【摘要】:超材料吸收器由金属谐振腔、电介质层和金属底层平面这3部分组成。利用阻抗匹配原理或多次反射干涉理论可以定性或定量地解释超材料结构对入射的电磁波在某一共振吸收峰出现完美吸收的原因。然而,当超材料的结构参数一旦确定,就只能在特定的共振频率产生完美吸收。因此,如何调制超材料吸收器的吸收频率以及吸收强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本课题组研究了如何实现超材料吸收器的动态调制。在此基础之上,综述几种可以有效地调制太赫兹超材料吸收的方法,包括改变中间电介质层的厚度、调节金属底层平面的电导率或在金属谐振腔的开口处添加光敏半导体材料,并对太赫兹超材料的吸收调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Abstract]:Metamaterial absorber consists of metal resonator, dielectric layer and metal underlayer plane. The impedance matching principle or the theory of multiple reflection interference can be used to explain qualitatively or quantitatively the reason for the perfect absorption of the incident electromagnetic wave by the metamaterial structure at a certain resonant absorption peak. However, once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metamaterials are determined, they can only produce perfect absorption at a specific resonance frequency. Therefore, how to modulate the absorption frequency and absorption intensity of metamaterial absorber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our team has studied how to realize the dynamic modulation of metamaterial absorbers. On this basis, several methods that can effectively modulate the absorption of terahertz supermaterials are reviewed, including chang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intermediate dielectric layer, adjusting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metal underlayer plane or adding Guang Min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to the opening of the metal resonator. The prospect of absorption modulation of terahertz supermaterial is also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市太赫兹波谱与成像重点实验室太赫兹光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成像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2YQ140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05125) 北京自然科学基金(4144069)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KM201410028004)
【分类号】:TB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延梅;;光子超材料的神奇世界[J];光机电信息;2009年09期
2 陈宇方;周永江;斯永敏;程海峰;;可电调谐超材料研究[J];功能材料;2012年04期
3 王总;朱文君;唐玲;;超材料技术发展概览[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2年07期
4 树华;;可以用光进行控制的超材料[J];物理;2012年12期
5 ;欢迎来到“超材料”世界[J];功能材料信息;2013年Z1期
6 ;美用超材料设计首个使光弯曲的计算器[J];金属功能材料;2014年01期
7 周卓辉;黄大庆;刘晓来;牟维琦;康飞宇;;超材料在宽频微波衰减吸收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工程;2014年05期
8 冯瑞华;;超材料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材料导报;2009年07期
9 刘冶;李竹影;张旺洲;孙禹宏;;组合型电磁隐身斗篷的超材料设计与仿真[J];功能材料;2013年15期
10 徐含乐;祝小平;周洲;胡楚锋;;基于双向耦合补偿的超材料传输/反射法[J];电波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更开;;电磁/声波超材料及对波传播控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蔡小兵;胡更开;;超材料性质及功能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沈晓鹏;崔铁军;叶建祥;;双波段超材料吸收器[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刘亚锋;周萧明;胡更开;;弯曲波在薄板超材料中的传播特性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周萧明;胡更开;;声波超材料超分辨成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高东宝;曾新吾;;一维Helmholtz腔超材料声透射特性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丁劲;邓元宸;葛欢;范理;张淑仪;张辉;;负模量超材料的传输系数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胡更开;;电磁/声波超材料及波传播控制[A];第五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刘晓宁;陈毅;胡更开;;二维手性点阵材料及其在弹性波超材料设计中的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周萧明;胡更开;;声波超材料引起的声波透明现象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新型超材料可提高无线充电效率[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安自能;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成立打造千亿产值“航母”[N];中国工业报;2011年
3 记者 崔霞;打造千亿产值超材料产业“航母”[N];深圳商报;2011年
4 记者 王剑锋 见习记者 张尉心;首条超材料研发中试产线落户龙岗[N];深圳特区报;2011年
5 记者 甘霖 杨婧如;全球首条超材料生产线投产[N];深圳特区报;2012年
6 记者 崔霞 毕国学;全球首条超材料生产线在深投产[N];深圳商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滕继濮;超材料:我们另类的超级创造[N];科技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刘霞;欢迎来到“超材料”世界[N];科技日报;2013年
9 实习记者 刘燕庐;像乌贼一样变色的超材料即将出现[N];科技日报;2014年
10 策划 本报记者 陈伟华 孙维锋 采写 本报记者 孙维锋;“超材料”驾到 “隐身”不是梦[N];东莞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宛珊;超材料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能量守恒分裂时域有限差分格式:方法、理论和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2 熊汉;电磁超材料在微波吸波体与天线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马岩冰;新型超材料功能器件设计与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刘海霞;可重构人工电磁媒质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武霖;手性超材料的偏振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程用志;调控电磁特性超材料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永刚;太赫兹超材料电磁诱导透明现象的电路模型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钟靖平;多频电磁超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宋坤;光学超材料与手性超材料的电磁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10 武立华;电磁超材料非线性特性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思聪;人工超材料光传输特性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王公晗;基于超材料天线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端悦涛;宽频完美吸声超材料的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曹瑞;薄膜型声学超材料隔声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娇;局域共振型声学超材料机理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李雅楠;基于贴片型结构的超材料的特性研究与设计[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敏;超材料吸波体及左手材料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刘鹰;电磁耦合超材料本构矩阵提取算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9 王帅;基于拓扑绝缘体在可调谐负折射率超材料[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王贝胤;电磁超材料吸波器及极化调控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70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870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