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晶面可控的BiOCl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0 02:23

  本文选题:晶面调控 + 设计与合成 ; 参考:《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两大难题,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和新能源开发领域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而高效、高稳定性的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开发则是光催化领域的研究重点。对半导体光催化剂暴露晶面的有效调控是提高其光催化活性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晶面可控的BiOCl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水热法,通过调节HCl的浓度合成了暴露(001)晶面的Bi OCl纳米薄片。随HCl浓度的增加,暴露(001)晶面的BiOCl纳米片的厚度从7 nm逐渐增加到200 nm。HCl浓度为8 mmol/L时得到厚度约为7-15 nm的BiOCl纳米薄片。随着BiOCl纳米薄片的厚度逐渐减小,其光催化活性逐渐增强,主要原因是:随着BiOCl纳米片厚度减小,在BiOCl[001]方向自诱导内电场作用下,光生电子或空穴向(001)面扩散的距离变短,从而使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与传递速率增大;此外,较薄的BiOCl纳米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对罗丹明B分子的吸附,从而增强BiOCl的光敏化作用。2.利用葡萄糖作为结构导向剂,水热合成一维BiOCl纳米材料。这种结构由暴露(001)晶面的BiOCl纳米薄片沿着[001]方向自组装堆积而成,从而导致组装后的一维BiOCl纳米材料暴露(110)晶面。光催化性能研究显示,催化剂表现出明显的晶面依赖的光催化活性,(001)晶面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110)晶面。这项工作为设计合成晶面可控的半导体催化剂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3.对上文合成的暴露(110)晶面的一维BiOCl纳米材料高温煅烧,得到一维BiOCl/Bi4O5Cl2异质结构。采用XRD、SEM、TEM、TG、XPS和UV-Vis等对产物的组成、结构、形貌及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暴露晶面和异质结的形成都对催化活性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复合材料中含有少量或过量的Bi4O5Cl2时,晶面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强于异质结,而当复合材料中含有适量的Bi4O5Cl2时,异质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BiOCl/Bi4O5Cl2异质结在催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反应活性物种是?O2-和h+。
[Abstract]: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nergy problems are two major problems facing the society today.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tic technology has an excellent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new energy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tability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 is the focus of photocatalysis.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 by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exposed crystal surface. In this thesis, we mainly studied the synthesis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BiOCl nanomaterials with controllable crystal surface.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Bi OCl nanocrystals with exposed surface were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by adjus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HCl. With the increase of HCl concentration, the thickness of BiOCl nanocrystals on the exposed surface increased from 7 nm to 8 mmol/L at 200 nm.HCl concentration, and the thickness of BiOCl nanocrystals was about 7-15 nm.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thickness of BiOCl nanocrystals,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thickness of BiOCl nanocrystals, the diffusion distance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or holes to the surface of BiOCl [001] becomes shorter under the action of self-induced internal electric field in the direction of BiOCl [001]. Therefore, the separation and transfer rate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hole pairs are increased, and the thin BiOCl nanoparticles have a larg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which is favorable to the adsorption of Rhodamine B molecules, thus enhancing the Guang Min reaction of BiOCl. 2. One dimensional BiOCl nanomaterials were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using glucose as structural guide. The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BiOCl nanocrystalline wafers with exposed surface (001) and self-assembled along [001] dire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exposure of one-dimensional BiOCl nanomaterials to the crystal plane (110). The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st show tha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crystal surface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rystal surface. This work provide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designing and synthesizing semiconductor catalysts with controllable crystal face. One-dimensional BiOCl/Bi4O5Cl2 heterostructures were obtained by calc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BiOCl nanomaterials with exposed crystal planes above.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X, SEM, TGX and UV-Vis. The results of photocatalytic experiments show that both the exposed crystal plane and the formation of heterojunction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When there is a little or too much Bi4O5Cl2 in the composite, the effect of the crystal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the heterojunction, but when the composite contains a proper amount of Bi4O5Cl2, the heterogeneity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catalytic activity. Free radical trapping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reactive species of BiOCl-Bi4O5Cl2 heterojunction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catalytic process are O _ 2- and h.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43.36;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仕国,施冬梅,邓辉;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0年02期

2 ;纳米材料 新世纪的黄金材料[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10期

3 ;什么是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5期

4 邹超贤;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广西化纤通讯;2000年01期

5 吴祖其;纳米材料[J];光源与照明;2000年03期

6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方向[J];河北陶瓷;2000年04期

7 沈青;纳米材料的性能[J];江苏陶瓷;2000年01期

8 李良训;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金山油化纤;2000年01期

9 刘冰,任兰亭;21世纪材料发展的方向—纳米材料[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刘忆,刘卫华,訾树燕,王彦芳;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及其应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武;层状纳米材料/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小芳;基于纳米材料/聚合膜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组分的检测[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小萍;基于金纳米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建华;金纳米材料的修饰及其纳米生物界面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魏杰;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的光热毒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华艳;改性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胡雪连;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荧光传感体系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5年

9 黄樊;氧化钴基催化材料形貌、晶面控制与催化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周佳林;新型核壳结构金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12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912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c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