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硅纳米线阵列的可控性制备及图形化研究
本文选题:硅纳米线 + 金属辅助化学刻蚀 ; 参考:《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单晶硅纳米线(silicon nanowires,SiNWs)作为一维纳米材料,其优异的光电性能,使其在硅基纳米光电子器件及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在纳米尺度下,不同的微观结构、不同的微观尺寸以及不同的微观形貌使其性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大区域可控的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以及基于光刻技术的硅基图形化研究,在纳米/微米尺度的光电子器件性能改进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本实验中,首先我们通过结合纳米球掩模板法(nanosphere lithography,NSL)和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metal-assisted chemical etching,MACE)获得了长度、间距和直径均可控的大区域单晶硅纳米线阵列。在纳米球掩模板制备中通过利用掠角沉积(阴影效应)的原理,以一定倾斜角(60°)溅射的方法获得了小孔径大间距的Au网孔,从而避免了PS球在NSL过程中球形度发生严重畸变,为随后硅纳米线的掩模板刻蚀作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获得的硅纳米线长度达到20μm而不团聚,纳米线间距从300nm到1000nm可调节,纳米线直径在亚微米级可控,区域达到厘米量级。同时我们也研究了溶液浓度、腐蚀温度和腐蚀时间等工艺条件对硅纳米线阵列的影响。不同的溶液浓度不仅会使硅纳米线阵列发生锥形化,而且还影响硅纳米线形貌特征;当腐蚀温度过低时,刻蚀过程中氧化还原化学反应的速率较慢,使得硅纳米线的刻蚀很难发生,而刻蚀的温度较高时,氧化还原反应过于剧烈,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的气体,使得Au网孔薄膜破坏,腐蚀结果较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合适的浓度、温度和时间等参数来获得即不团聚也不锥形化的硅纳米线阵列。随后我们基于光刻蚀技术利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对微米级图形化的模板进行了刻蚀,并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其制备的影响。最后我们利用SEM、EDS、TEM、XRD、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对硅纳米线的形貌、组分、微观特征、生长晶向、PL特性和光吸收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表征。特别是通过对硅纳米线阵列的紫外可见光谱的分析,在200nm-1000nm光谱范围内,我们获得了反射率较低的(小于10%)硅纳米线抗反射结构。这种较好的抗反射特性是由于硅纳米线本身鹅毛绒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造成的。随后我们利用透射电镜对单根硅纳米线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观察到单根硅纳米线的表面具有较高的粗糙度,这种特征也进一步增强了对可见光的吸收。
[Abstract]:Nanosphere lithography ( NSL ) and metal - assisted chemical etching have been us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nano - scale photoelectronics . The reflection structure of silicon nanowires with low reflectivity ( less than 10 % ) has been obtained in the range of 200 nm to 1000 nm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13.72;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立宅,唐元洪,陈扬文,张勇;掺杂硅纳米线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4年04期
2 ;山西煤化所碳化硅纳米线研究取得新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09年S1期
3 龚文莉;万丽娟;张健;;图形化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9年06期
4 吴军;杨文彬;何方方;周元林;董发勤;;无电金属沉积法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2期
5 郑红梅;顾家祯;袁志山;;硅纳米线研究进展概述[J];广州化工;2012年08期
6 蒋玉荣;秦瑞平;蔡方敏;杨海刚;马恒;常方高;;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光伏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3年01期
7 高尚鹏,袁俊,罗俊,朱静;单根硅纳米线等离子激发色散关系的测量[J];电子显微学报;2002年05期
8 唐元洪,裴立宅;掺杂硅纳米线的光电特性[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年S1期
9 曾湘波,廖显伯,王博,刁宏伟,戴松涛,向贤碧,常秀兰,徐艳月,胡志华,郝会颖,孔光临;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实现硅纳米线掺硼[J];物理学报;2004年12期
10 裴立宅,唐元洪,张勇,郭池,陈扬文;氧化物辅助生长硅纳米线[J];材料工程;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长青;戚穗坚;杨梦u&;;硅纳米线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邢英杰;奚中和;薛增泉;俞大鹏;;用催化剂控制硅纳米线直径的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杜伟强;黄陟峰;;硅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和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穆丽璇;师文生;;基于硅纳米线的荧光化学逻辑开关[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裴立宅;唐元洪;陈扬文;郭池;张勇;;硅纳米线的表征、性能及应用[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6 刘文平;宋达;李铁;李昕欣;王跃林;;集成硅纳米线制造技术及其电学性质研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7 高尚鹏;袁俊;罗俊;朱静;;单根硅纳米线等离子激发色散关系的测量[A];第十二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黄陟峰;;多孔硅纳米线的制备及性能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9 彭飞;苏媛媛;季晓媛;何耀;;基于硅纳米线的药物载体进行癌症治疗[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10 赵建国;郭永;张素芳;王海青;;化学气相反应制备碳化硅纳米线[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马凌霜 通讯员 黄爱成;中山大学研制首张硅纳米线纸[N];广东科技报;2013年
2 记者 徐玢;美研发出新型硅纳米线电池[N];科技日报;2007年
3 尚力;美国成功研制太阳能防弹衣[N];中国纺织报;2010年
4 郭俊玲;“小尺度”展示大科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仁勤;外场作用下硅纳米线的能带结构及其作为光解水催化剂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邹俊;用于光互连的基于硅纳米线波导的阵列波导光栅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顾林;碳化硅纳米线及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熊祖周;硅纳米线基复合结构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水分解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于忠卫;硅纳米线生长调控及其在径向结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6年
6 王秀琴;纳米线太阳能电池结构、制造工艺及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7 方升;Ni/SiO_2及NiO/SiO_2复合多孔电极熔盐电解制备硅纳米线的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6年
8 许明坤;平面硅纳米线自定位生长及同质、异质外延调控[D];南京大学;2016年
9 林星星;硅纳米结构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陈思涛;硅钠米光波导无源器件及功能集成[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静;金属催化化学腐蚀法制备硅纳米线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张文文;一维硅纳米结构的形貌调控及相关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刘晓鹏;硅纳米线阵列结构调控及减反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黄睿;硅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在新型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胡静;图案化蓝宝石衬底及硅纳米线的制备[D];南京大学;2015年
6 陈伟凤;硅纳米线热导率边缘效应的键弛豫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徐鑫;金硅合金晶体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8 徐霜;硅/碳纳米管的电子性能和硅纳米线谐振性能的原子模拟[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9 张安骏;基于硅纳米结构的薄膜光伏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10 张鹏;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硅纳米线谐振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12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91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