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级不互溶体系中的界面及三叉线演化
本文选题:纳米多层膜 + 纳米薄膜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纳米级不互溶体系的界面及三叉线在高温下会发生迁移,受此作用影响的纳米多层膜的热稳定性问题和纳米薄膜中的晶粒缩小加速问题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我们主要使用计算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界面能各向异性对纳米多层膜热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三叉线的迁移率、线张力对纳米薄膜中晶界迁移的影响。界面能各向异性条件下平直初始界面演化形成折线界面,这种起伏的界面使界面总能量最低,界面的起伏周期可以通过尖角处具有位错能量和尖角形成能的模型进行估算,以上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在晶界热沟槽主导的纳米多层膜热稳定性问题中,我们提出了判断界面能各向异性条件是促进还是阻碍晶界沟槽加深的方法。在纳米薄膜中的圆柱形晶粒缩小过程中,较低的三叉线迁移率会使膜层在沟槽处脱离的可能性增大,而三叉线线张力是造成晶粒缩小最后阶段加速的重要原因。我们发现的晶界运动速度与三叉线迁移率的函数关系有助于通过实验得到三叉线迁移率。
[Abstract]:The interfacial and trigeminal lines of nanoscale immiscible systems migrate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nanomultilayer films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grain shrinkage in nanocrystalline films are concerned by researchers. The influence of interfacial energy anisotropy 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nanocrystalline multilayer films and the effects of triangulation line mobility and wire tension on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in nanocrystalline film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nisotropic interface energy, the flat initial interface evolves to form a broken line interface, which makes the total energy of the interface the lowest. The fluctuation period of the interface can be estimated by the model with dislocation energy and angular formation energy at the sharp corner. The above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nanocrystalline multilayer films dominated by grain boundary thermal grooves, a method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interface energy anisotropy conditions promote or hinder the deepening of grain boundary grooves. During the reduction of cylindrical grains in nanocrystalline films, the lower triangulation mobility increas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film leaving at the grooves, and the tension of the tri-lines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accelerating the final stage of grain red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locity of grain boundary motion and the mobility of triple-line is found to be helpful to obtain triple-line mobility through experiment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传文;姜明;;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2年19期
2 邱成军,曹茂盛,朱静,杨慧静;纳米薄膜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4期
3 袁洪春,刘强春,王巍,王声乐;α-Fe_2O_3纳米薄膜的超声喷雾热解制备及其表征[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孟祥敏,尚乃贵,李振声,I.Bello,李述汤;碳片组成的纳米薄膜材料显微结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2年05期
5 龚敏红,龚丽雯,王成云;TiO_2纳米薄膜的制备及降解印染废水的研究[J];广东化工;2003年06期
6 沈海军,穆先才;纳米薄膜的分类、特性、制备方法与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5年11期
7 方利广;赵勇;俞进;盛广沪;郑军;;氨对硅基铁纳米薄膜高温重凝核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6年04期
8 程成;薛催岭;宋仁国;;不同环境气压下激光沉积制备锗纳米薄膜的研究[J];材料工程;2008年10期
9 刘晓为;李金锋;揣荣岩;施长治;陆学斌;吴娅静;;多晶硅纳米薄膜电学特性的实验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年08期
10 陆学斌;刘晓为;揣荣岩;施长治;;掺杂浓度对多晶硅纳米薄膜应变系数及其线性度的影响[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乔;赵亚溥;;纳米薄膜结构的热弹性振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徐大雄;;光学纳米薄膜技术及其在防伪、装饰方面的应用[A];第五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汪信;刘孝恒;;空气-水界面无机纳米薄膜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孟祥敏;尚乃贵;李振声;I.Bello;李述汤;;碳片组成的纳米薄膜材料显微结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倪萍;乔山峰;李红娟;刘宗怀;;层层组装技术制备氧化石墨/聚合物纳米薄膜[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郭建刚;;纳米薄膜尺寸和表面相关的热膨胀系数[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徐洮;杨生荣;陈淼;薛群基;;离子注入对金属纳米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周军;张友琴;倪俊鹏;陈晓艳;胡传英;吴立新;付昱;;无机纳米薄膜的转移[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9 陈奎永;黄小彬;唐小真;;一步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聚膦腈超薄纳米薄膜[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康志新;方刚;侯文婷;刘应辉;赖晓明;李元元;;具有低表面自由能有机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功能特性[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涂文;日本研制出厚度只有75纳米医用纳米薄膜胶布[N];中国包装报;2009年
2 悦朋;新型“创可贴”——纳米薄膜[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3年
3 梁慧超 崔昕;国家标准《纳米薄膜厚度测量方法》审查会在京召开[N];中国建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伟;基于纳米粒子的界面组装制备刺激响应性纳米薄膜[D];复旦大学;2014年
2 陈們;对向靶磁控溅射法制备TiO_2纳米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白涛;稀土复合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郑亚建;金属纳米薄膜表面的光力与光热操控[D];南京大学;2012年
5 李建刚;纳米层状材料弹性与磁弹性弯曲特性的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季红军;空气—水界面金属氧化物纳米薄膜的自组装体系[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7 陆学斌;多晶硅纳米薄膜压阻特性及其压力传感器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孙泽辉;纳米薄膜力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赵祥富;SOI纳米薄膜表面/界面氢钝化后的电学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金星;分子束外延Gd_2O_3、Nd_2O_3高介电纳米薄膜的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鑫;纳米薄膜的力学性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云麒;钬、锰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多铁特性[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朱贺杰;Si基ZnS纳米薄膜的化学水浴合成及其光学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郭瑞芳;Si基PbS纳米薄膜的化学水浴合成及其光学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何煦;纳米级不互溶体系中的界面及三叉线演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罗晶晶;铜氧化物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光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鹏;纳米薄膜材料制备工艺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周华;稀土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樊丽权;垂直靶向脉冲激光沉积纳米薄膜[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张旭;自组装多糖纳米薄膜的制备及稳定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73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97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