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GS-SSCNTs-MnNPs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8 14:30

  本文选题:石墨烯 + 超短碳纳米管 ; 参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在超声环境下,采用强氧化法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切割成长径比小于5的超短碳纳米管(SSCNTs),通过简单的湿化学法将其与MnO_x纳米颗粒(MnxNPs)植入还原性氧化石墨烯片层中,热处理后,形成GS-SSCNTs-MnNP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制备材料的形貌结构,采用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研究其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结果表明:GS-SSCNTs-MnNPs纳米复合材料在180 m A·g~(-1)电流密度下具有高达1 100 m A·h·g~(-1)的可逆容量,且表现出优异的功率和循环稳定性能,循环100圈之后,仍具有高达837 m A·h·g~(-1)的可逆容量(1 440 m A·g~(-1)).
[Abstract]:In ultrasonic environment,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 were cut into ultra-short carbon nanotubes (SSCNTs) with a aspect ratio of less than 5 by a strong oxidation method. MNO _ x nanoparticles (MnxNPs)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reduced graphene oxide layer by a simple wet chemical method. GS-SSCNTs-MnNPs nanocomposites were formed.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s prepar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were investiga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constant current charge-dischar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GS-SSCNTs-MnNPs nanocomposites have reversible capacity up to 1 100 m A h g ~ (-1) 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180mAg ~ (-1), and show excellent power and cyclic stability. After 100 cycles, the reversible capacity of 837 m A h g ~ (-1) (1 440 Ma g ~ (-1).) is still obtained.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62010,61561026)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GJJ160303)资助项目
【分类号】:TB33;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2009(第四届)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J];新材料产业;2009年06期

2 ;2009(第四届)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J];新材料产业;2009年08期

3 周归宇;;纳米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方面应用进展[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0年04期

4 ;创新前沿[J];机械工程师;2014年07期

5 ;环境及能源材料[J];新材料产业;200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艳红;吴锋;吴川;白莹;;锂离子电池用Sn-MCMB复合材料碳热还原合成的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2 陈艳丽;沈桢;刘永政;胡毅;;同轴静电纺多孔Si/C复合纳米纤维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0分会:低维碳材料[C];2014年

3 靳键;;基于自组装二维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长海;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呼之欲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2 ;锂离子电池集流体的表面处理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受惠;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电池负极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谌伟民;聚苯胺、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星辉;锂离子电池金属氧化物阳极的纳米结构设计与制备[D];兰州大学;2013年

4 王刚;金属化合物—碳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文志刚;金属氧化物微/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李娜;Li_4Ti_5O_(12)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王琳琳;金属氧化物及含氧酸盐纳米结构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李鹿;纳米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潘晓亮;LiMnPO_4微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及电化学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马德龙;纳米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储能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程程;原位生长FeS纳米结构薄膜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2 朱峗;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纤维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与性能[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毅;硅—碳/陶瓷纳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4 姚翔;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LiNi_xCo_yFe_(1-x-y)O_2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剑思;聚四氟乙烯/聚丙烯复合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杨玉芬;结构可控的中空金属有机骨架微球的合成及在能源储存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王环环;碳包覆铁酸锌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吕丽丽;硅基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耿凯明;锂离子电池碳基、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D];苏州大学;2016年

10 马峥;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D];苏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78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078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3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