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MS法测定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后家蚕组织中的金属含量
本文选题:家蚕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 参考:《质谱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为研究添食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后家蚕体内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微波消解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家蚕血液、中肠和丝腺中Cu和Ti元素含量的方法。实验中分别给5龄3天家蚕喂食浓度为500.00mg/L纳米Cu和纳米TiO2悬浮液;72h后,剪破家蚕腹足收集家蚕血淋巴,并解剖收集中肠和丝腺。实验发现,Cu和Ti元素的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5和0.999 89,两种元素的加标回收率均在96.6%~105.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7%。结果表明,对于纳米TiO2实验组,家蚕血液和丝腺中的Ti元素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变化不大,而中肠的Ti元素含量明显增加为(181.46±9.58)μg/g,约为空白组含量(63.39±6.44)μg/g的3倍(p0.05);在纳米Cu组中,家蚕血液中的Cu元素含量有轻微的变化,而中肠和丝腺中的含量增加较多,分别为(82.73±1.72)μg/g和(3.88±0.17)μg/g,约为空白组含量(11.68±0.46)μg/g和(1.77±0.26)μg/g的7和2倍(p0.05)。该方法可准确地检测喂食纳米颗粒后,家蚕组织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变化,可为进一步研究家蚕的纳米生物效应提供有力支持。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metal element content in silkworm after feeding metal or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microwave digestion combined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ilkworm blood. Methods for the content of Cu and Ti in midgut and silk gland. In the experiment, the silkworm was fed with 500.00mg / L nano-Cu and nano-TiO2 suspension for 72 hours, and the hemolymph of silkworm was collected by cutting the abdominal foot of silkworm, and dissecting the midgut and silk gl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andard curves of Cu and Ti were linear,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999 95 and 0.999 89, respectively. The recoveries of the two elements were between 96. 6% and 105. 4%,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was less than 3. 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Ti in blood and silk gland of silkworm showed little chang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content of Ti in midgu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 (181.46 卤9.58) 渭 g / g, which was about 3 times of that in the blank group (63.39 卤6.44) 渭 g / g (p0.05). The contents of Cu in the blood of silkworm were slightly changed, but the contents in midgut and silk gland were (82.73 卤1.72) 渭 g / g and (3.88 卤0.17) 渭 g / g,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7 and 2 times of those in the blank group (11.68 卤0.46) 渭 g / g and (1.77 卤0.26) 渭 g / g (p0.05) respectively. This method can accurately detect the contents and changes of metal elements in silkworm tissues after feeding nanoparticles, which ca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silkworm nanoparticles.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农业部蚕桑产品及食用昆虫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
【基金】:江苏特聘教授科研基金(苏教师[2012]27)资助
【分类号】:Q5-33;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志远,梁昭燕;声致生物学效应[J];物理;1992年03期
2 郭庆功,马雪莲;影响瞬态电磁生物效应实验重复性的要素[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郭鹞;漫谈电磁辐射生物效应[J];疾病控制杂志;2002年S1期
4 廖小丽;毫米波生物效应的水分子谐振机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张术;储智勇;雷呈祥;栾洁;;辐射对神经系统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辐射卫生;2009年02期
6 Лев Арамович Пирузян;高文义;毛学春;;生物效应的预测[J];世界科学;1981年05期
7 李惠庆,邵耀椿,王志跃,韩玖荣,刘新,戴国俊,田兆斌,殷实;激光对鸡蛋的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J];激光杂志;1988年06期
8 谭辉玲;“神灯”辐射材料光谱特征及生物效应[J];自然杂志;1990年08期
9 孙家美,殷锁敖,娄明连;磁场对育珠河蚌的生物效应初探[J];自然杂志;1991年01期
10 杨志焕;唐承功;王正国;姚德胜;刘正邦;陈田;;空气冲击波重复作用的生物效应[J];爆炸与冲击;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立立;徐波;马淑梅;刘晓冬;;低剂量辐射生物效应[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8册(辐射研究与应用分卷、同位素分卷、核农学分卷)[C];2011年
2 王振中;殷志康;袁仕取;任耀辉;王勤;冯郁芬;黄丽清;;聚焦超声辐照在体兔肝的生物效应Ⅱ——超微结耕变化[A];第四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3 庞小峰;;微波的非热生物效应的机理及特性[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常媛媛;;电磁生物效应及安全防护标准[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5 倪兵;李恭楚;李佳琦;寿文德;霍彦明;;超声波对魏氏拟尾柱虫的生物效应初探[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9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袁世斌;卫增泉;蔡喜臣;梁剑平;陈卫强;李强;李文建;党秉荣;周光明;颉红梅;王菊芳;温小琼;李兴林;冯岩;马秋峰;郝冀芳;高清祥;;重离子束辐照生物、药物分子和细胞的质量沉积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周宏余;刘少华;谢立青;邓富国;丁晓纪;陆挺;;中低能离子在生物等效材料中的吸收计量研究[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8 居家奇;陈枕流;梁荣庆;陈大华;;使用光剂量评价照明的非视觉生物效应[A];中国科协第249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照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观测与评价报告文集[C];2012年
9 江丕栋;罗志勇;李兵;赫荣乔;;低磁场和微重力环境的生物效应[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刘义;蒋风雷;赖璐;;量子点不同层次生物效应[A];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雪飞;揭开“离子生物效应”之谜[N];山西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容;枳实降血脂药效组分生物效应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尹美强;磁化弧光等离子体对种子生物效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嘉彬;基于生理体征的光生物效应照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罗达;LED照明对人眼瞳孔和脉搏非视觉生物效应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赵俊博;面向生物效应的紫外线灯电子镇流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余彬彬;LED照明下的生物效应的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6年
5 谷运红;低能离子生物效应生理、生化特性的若干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6 王毓舒;Y公司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项目开发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匡玉标;脉冲微波辐照对大鼠海马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皓楠;磁疗用永磁磁源的定量分析与生物效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陈慧黠;低频电磁辐射对大鼠血液学方面的影响[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唐全民;硒和碲对螺旋藻的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的光谱学研究方法初探[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14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11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