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纳米流控能量吸收耗散系统

发布时间:2018-07-24 14:35
【摘要】:基于纳米流控行为设计的新一代能量吸收耗散系统(nanofluidic energy absorption system,NEAS)将会比传统吸能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吸收密度,而且还可以重复使用,特别是在小体积应用环境下具有显著的优势.本文从实验和计算模拟两方面综述了目前关于NEAS能量吸收耗散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中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准静态压缩和动态压缩测试,计算模拟研究主要是采用基于经验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通过准静态压缩实验,可以测量NEAS模型的载荷-位移关系曲线,从而获得NEAS模型的临界渗透压强,了解卸载后系统是否能够恢复到加载前的状态(即是否可以重复使用),并通过载荷-位移关系曲线下面积估算NEAS模型的吸能密度;通过动态压缩实验可以测量NEAS模型对脉冲载荷的缓冲保护作用,主要体现为降低脉冲载荷幅值和扩展脉冲宽度.计算模型研究可以明确给出NEAS对外载荷的微观响应,从而可以准确了解NEAS的能量吸收耗散机制以及吸能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NEAS的研究进展,为NEAS的设计与优化提供重要指导.
[Abstract]:The new generation energy absorption and dissipation system (nanofluidic energy absorption / NEAS) based on nano-fluidic behavior design will have higher energy absorption density than the traditional energy absorption materials, and can be reused, especially in the small volum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nergy absorption and dissipation behavior of NEAS is reviewed in terms of both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mainly includes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and dynamic compression testing. The method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based on empirical potential is mainly used in computer simulation. The load-displacement curve of NEAS model can be measured by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experiment, and the critical osmotic pressure of NEAS model can be obtained.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system can be restored to the state before loading (that is, whether it can be reused) after unloading, and to estimate the energy absorption density of NEAS model by the area under the load-displacement relation curve; The buffering and protecting effect of NEAS model on pulse load can be measured by dynamic compression experiment,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reducing the amplitude of pulse load and extending pulse width. The microscopic response of the external load of NEAS can be clearly obtained by studying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thus the energy absorption and dissipation mechanism of NEAS a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nergy absorption density can be accurate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EAS and provide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NEAS.
【作者单位】: HEDPS 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中心 北京大学工学院;
【分类号】: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春;刘颖;张建辉;;金属蜂窝材料的面内冲击响应和能量吸收特性[J];功能材料;2013年15期

2 宋宏伟,万志敏,杜星文;玻璃/环氧圆柱管能量吸收细观机理[J];复合材料学报;2002年02期

3 魏俊,赵建华,梁越明,李剑荣;复合材料板受低速冲击时能量吸收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1998年02期

4 万志敏,赵桂范,杜星文;复合材料结构的能量吸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1年03期

5 田伟;祝成炎;王善元;;三维整体夹芯机织复合材料的抗冲击与能量吸收性能[J];材料工程;2007年S1期

6 杨东辉;何德坪;杨上闰;;胞状AlCu5Mn合金泡沫的压缩性能和能量吸收特性[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9年11期

7 黄可;何思渊;何德坪;;梯度孔径多孔铝合金的压缩及吸能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10年01期

8 杨东辉,何德坪;高比强度多孔铝合金的压缩性能和能量吸收特性[J];机械工程材料;2005年08期

9 张新春;刘颖;;面内冲击载荷作用下蜂窝材料单胞动态变形机制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12期

10 曹海建;钱坤;魏取福;李鸿顺;;三维整体中空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性能[J];纺织学报;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雄;;轻质薄壁结构的能量吸收[A];第五届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会议日程摘要集[C];2012年

2 曹国鑫;;纳米多孔能量吸收耗散系统[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田伟;祝成炎;;三维整体夹芯机织复合材料板材的抗冲击性能[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袁秦鲁;李玉龙;李贺军;郭领军;;C/C复合材料准静态、动态高温压缩行为的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飞;一维氧化钨纳米材料无催化剂生长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刘敬东;铜纳米颗粒合成及其低温烧结互连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3 赵婕;基于单根金属氧化物一维微/纳米线的双电极结构器件的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4 吴捷;PET基材纳米吸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5 刘方;纳米颗粒改性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6 袁文涛;外场环境下纳米晶表面行为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刘旭松;锗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蔡斌;三元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糖尿病检测和治疗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9 蒋莹莹;液体透射电镜技术对于金属纳米晶生长、刻蚀的原位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10 任亚涛;金纳米颗粒光热参数重建及其在激光诱导热疗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笑天;金纳米棒的制备与修饰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7年

2 任健;面向太阳能燃料制备的纳米异质结材料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3 马攀攀;高温处理对稀土掺杂纳米颗粒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7年

4 常远;三元ZnS_xSe_(1-x)纳米线的可控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5 吴子见;光激活Ag/ZnO纳米结构传感器的气敏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6 张校飞;三联吡啶衍生物复合硫化物光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7 杨杰杰;SnO_2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8 欧阳昊;蜂窝铝压缩侵彻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9 项燕飞;能量吸收材料与结构的评价指标[D];宁波大学;2014年

10 胡雅晰;(In,Ga)_2Se_3纳米晶溶液合成及其黄铜矿Cu(In,Ga)Se_2成相应用[D];天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41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141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f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