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基纳米结构疏水表面冷凝传热实验研究
[Abstract]:Cu (OH) _ 2 nanowir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were prepared by chemical etching,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and hydrothermal method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anostructure differences on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The hydrophobic surfaces of C _ (36) H _ (70) CuO_4 nanoparticles and CuO nano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maximum static contact angle of Cu (OH) _ 2 nanowires was 151.9 掳, while the contact angle of C _ (36) H _ (70) CuO_4 nanoparticles and CuO nanowires was 130.5 掳and 124.7 掳,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 surface of, Cu (OH) _ 2 nanowires and CuO nanorods can maintain a steady trickle condensation and the surfac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CuO nano-flower structure is the best through the contrastive experiment of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Although the nucleation density of droplets on the surface of C36 H70 CuO_4 nanoparticles is the largest,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the droplets is less than 50% of that on the surface of C36 H70 nanoparticles due to the inability to maintain a steady droplet condensation. In additio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Cu (OH) _ 2 nanowires and CuO nanowires remained basically unchanged, but the contact angle of C _ (36) H _ (70) CuO_4 surface decreased to 82.6 掳. The flake porous nanostructur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samples were destroyed by the decomposition of C36 H70 CuO_4 in high temperature steam.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伊利诺伊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020112006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614)
【分类号】: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东昌,林载祁,林纪方;实现滴状冷凝新途径的研究——(Ⅱ)滴状冷凝传热与新表面材料[J];化工学报;1987年03期
2 赵起,张东昌,林纪方;离子注入制备滴状冷凝表面材料的研究[J];化工学报;1990年02期
3 宋永吉,张东昌,林纪方;大气压附近蒸汽温度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J];化工学报;1991年01期
4 赵起,林纪方;滴状冷凝工业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1991年02期
5 马学虎,徐敦颀,林纪方;超薄聚合物表面与滴状冷凝的研究[J];化工学报;1993年02期
6 马学虎,徐敦颀,林纪方;实现滴状冷凝的超薄聚合物表面冷凝传热的研究[J];化工学报;1993年03期
7 宋永吉,熊杰明;滴状冷凝传热的理论模型与计算[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年06期
8 庞晶晶;穆春丰;刘天庆;陆巧羽;孙相_g;;表面形貌对初始滴状冷凝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9 王冰;虞斌;;滴状冷凝实现方法研究及其传热系数影响因素[J];石油化工设备;2008年03期
10 徐先满;虞斌;王冰;;基于聚四氟乙烯表面滴状冷凝的传热分析[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天庆;孙相_g;李香琴;;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的初探[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2 张莉;马秋林;徐宏;王志文;关凯书;;钛冷凝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高效化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第七届压力容器及管道使用管理学术会议暨使用管理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岳丹婷;孙玉清;刘惠枝;舒毅;;应用低能复合膜改善水蒸气在壁面相变形态的热力学分析[A];中国航海学会1996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1996年
4 高雪峰;;高效冷凝传热纳米界面[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1分会:表面物理化学[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温荣福;低压蒸汽滴状冷凝传热微观机理及强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穆春丰;表面特征对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及传热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王四芳;超疏水表面混合蒸气滴状冷凝液滴行为与传热[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周兴东;导热功能表面强化混合蒸气冷凝传热机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铜基表面无机纳米结构的原位构筑及滴状冷凝传热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2 李凯祥;氢氧化铜纳米针阵列滴状冷凝传热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陈莹;铜基表面无机纳米管的原位构筑及滴状冷凝传热性能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佳;铜基表面氧化锌纳米结构的构筑及滴状冷凝传热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5 汪明哲;低压蒸汽滴状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崇峰;自组装超疏水表面超低压蒸汽滴状冷凝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贤林;滴状冷凝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陆巧羽;表面特征影响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分布及传热模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爱丽;滴状冷凝液滴微观特征及传热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暏松柏;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04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30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