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中红外复合左右手超表面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0 11:49
【摘要】:人工周期性超材料开启了光子学领域近十几年来的新篇章,吸引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超材料是由人为所设计的尺寸小于波长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结构单元所组成,可以展现出特殊的自然材料并不具备的电磁特性。其中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均为负的左手超材料引起了科学界极大的兴趣。随着对左手材料越来越深入的了解,科学家提出了能够实现左手效应的复合左右手传输线超材料的概念,然后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由于其具有损耗低、较宽的宽带以及非线性的相位常数等优点,一系列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理论的新型射频器件以及微波天线相继被提出。本文率先将微波段的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概念在对于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中红外波段里实现,为中红外波段研发一种新型的超表面结构,并且为新型红外器件的研制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基于HFSS电磁仿真,设计并提出一种新型复合左右手超表面结构。该超表面结构由铜基底、二氧化硅和U型天线阵列三层结构组成。本征模式和反射光谱的仿真结果表明该超表面结构同时具有左手和右手超表面模式。其次,根据设计的结构,成功制备出复合左右手超表面样品,主要的技术手段包括用电子束蒸发在硅片上制备铜膜以及通过电子束光刻使“U”型金天线阵列的图形化。制备过程中克服了二氧化硅薄膜易从金衬底上脱落及小尺寸天线加工等技术问题。最后,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超表面具有复合左右手效应。我们自主搭建了角度可变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系统,反射光谱的测试表明所研制的超表面在19-21THz范围内有左手模式,在45-50THz范围内有右手模式,验证了中红外复合左右手效应。此外,论文深入分析了超表面模式的损耗机制,结果表明左手模式主要的损耗来源于二氧化硅和金属的材料损耗,而右手模式主要的损耗来源于漏波辐射。为了解释实验观测的复合左右手效应,论文建立了传输线电路模型,给出了相应的电容电感数值,很好地解释了复合左右手效应的机理。
[Abstract]:Artificial periodic metamaterials have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the field of photonics in recent years and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scientists at home and abroad. Metamaterials are composed of periodic or aperiodic structural units designed to be smaller than wavelength, which can exhibit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that special natural materials do not possess. The left-handed metamaterials with negative permittivity and permeability have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fro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With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left-handed materials, scientists have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composite left-handed transmission line supermaterials which can realize left-handed effect, and then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low loss, wide bandwidth and nonlinear phase constant, a series of novel RF devices and microwave antenn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ound left-hand transmission line have been proposed one after another.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composite left-hand transmission line of microwave segment is first realized in the mid-infrared band,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a new super-surface structure is developed for the mid-infrared band. It also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frared devices.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based on HFSS electromagnetic simulation, a novel supersurface structure of left and right hand is designed and proposed. The supersurface structure consists of copper substrate, silica and U-antenna arra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intrinsic mode and reflection spectrum show that the supersurface structure has both left-handed and right-hand supersurface modes.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designed structure, the composite supersurface samples of left and right hand have been successfully prepared. The main technical means include the preparation of copper film on silicon by electron beam evaporation, and the patterning of "U" type gold antenna array by 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overcomes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silicon dioxide thin film falling off the gold substrate and small size antenna processing. Finally, the test results based 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show that the developed supersurface has a compound left-right hand effect. We have built a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 testing system with variable angle. The reflection spectrum test shows that the developed supersurface has left-handed mode in 19-21THz range and right-hand mode in 45-50THz range. The middle infrared composite left and right hand effect is verified. In addition, the loss mechanism of the supersurface mode is analyzed in dep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ss of the left-handed mode is mainly from the material loss of silicon dioxide and metal, while the loss of the right-hand mode is mainly from the leakage radiation.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compound left-right hand effect observed in the experiment, the transmission line circuit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corresponding capacitance inductance is given,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compound left-right hand effect is well explained.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卫林;影响织物中红外透射量的主要因素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1997年01期

2 韩建军,刘继翔,周学东;氧化物玻璃的中红外光学常数计算方法的探讨[J];光学学报;1999年10期

3 高国龙;用于中红外的卤化银光子晶体纤维[J];红外;2004年06期

4 牛雪珂;戴世勋;周亚训;张培晴;许银生;王训四;;Tm~(3+)掺杂硫卤玻璃光纤的中红外增益特性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3年04期

5 赵卫东;关明鑫;徐笑娟;冯德仁;;传输线变压器在高压脉冲源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6 ;上海硅酸盐所成功研制出大尺寸和复杂形状透明陶瓷[J];硅酸盐通报;2013年05期

7 张鹏君;戴世勋;曹莹;彭波;徐铁峰;聂秋华;章向华;;Tm~(3+)/Dy~(3+)共掺硫卤玻璃中红外发光和能量传递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9期

8 黄正裕;戴世勋;孙高海;徐铁峰;聂秋华;沈祥;王训四;;Er~(3+)掺杂Ge-Ga-S-KBr硫卤玻璃的中红外发光和多声子弛豫的研究[J];光子学报;2010年08期

9 邓圣伟;徐铁峰;王训四;戴世勋;沈祥;王国祥;聂秋华;;Dy~(3+)/Tm~(3+)共掺GeS_2-Ga_2S_3-PbI_2玻璃的制备及其中红外发光特性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1年02期

10 李忠秀;徐铁峰;沈祥;戴世勋;王训四;聂秋华;章向华;;Dy~(3+)掺杂Ge-Ga-Se-KBr硫卤玻璃近红外和中红外发光特性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和方;范有余;冯际田;林凤英;;在可见光到中红外5μm波段具有高透过率的玻璃[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陈长水;;利用气体精细吸收光谱进行单频中红外激光波长锁定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陈长水;刘颂豪;;中红外光源技术和痕量物质检测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刘建国;刘文清;张玉钧;陈东;阚瑞峰;;差频中红外激光光谱技术探测大气甲醛污染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B 光学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专题)[C];2006年

5 曹振松;Dirk Richter;Petter Weibring;Alan Fried;;基于中红外差频光源的高精度二氧化碳同位素探测[A];S8 大气探测与仪器新技术、新方法[C];2012年

6 魏星斌;彭跃峰;王卫民;李德明;;高功率中红外可调谐光参量振荡器[A];全国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小平;倪谷炎;罗建书;李颖;;面状传输线感应电流的计算[A];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张晨新;安建;王光明;张鹏;;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频分器的设计[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彭跃峰;;高效率中红外可调谐激光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9年版)[C];2010年

10 钱列加;袁鹏;谢国强;;基于OPCPA过程的高功率可调谐中红外飞秒激光技术[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新型超材料可提高无线充电效率[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安自能;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成立打造千亿产值“航母”[N];中国工业报;2011年

3 记者 崔霞;打造千亿产值超材料产业“航母”[N];深圳商报;2011年

4 记者 王剑锋 见习记者 张尉心;首条超材料研发中试产线落户龙岗[N];深圳特区报;2011年

5 记者 甘霖 杨婧如;全球首条超材料生产线投产[N];深圳特区报;2012年

6 记者 崔霞 毕国学;全球首条超材料生产线在深投产[N];深圳商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滕继濮;超材料:我们另类的超级创造[N];科技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刘霞;欢迎来到“超材料”世界[N];科技日报;2013年

9 实习记者 刘燕庐;像乌贼一样变色的超材料即将出现[N];科技日报;2014年

10 策划 本报记者 陈伟华 孙维锋 采写 本报记者 孙维锋;“超材料”驾到 “隐身”不是梦[N];东莞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海洋;中红外碲酸盐激光玻璃中稀土离子的光学跃迁与能量传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2 王为;复杂传输线网络耦合建模与分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刘晓东;无序介质的中红外光子局域化和Z-扫描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02年

4 张洪林;基于左右手复合传输线的新型射频器件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黄健全;新型平面人工传输线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夏林中;宽带连续可调谐的中红外激光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徐新河;二维传输线媒质成像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邹勇卓;新型人工电磁材料器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钟任斌;太赫兹传输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孙韬;传输线方程解析解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意;中红外复合左右手超表面特性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2 刘奕辰;基于光学超晶格可用于气体探测的中红外光学参量振荡器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3 周观香;ZnS:Cr的制备与可调近中红外发光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郭跃;基于MgO:PPLN晶体的中红外差频产生激光光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项乐强;硅基中红外光开关器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孙权;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传输及辐射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于亮;低速信号在传输线负载上的精确时序测量方法[D];复旦大学;2014年

8 潘飞飞;双点检测分频调节背景谐波抑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9 刘鑫;非平行传输线的电磁干扰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黄爱华;基于传输线网络的人工电磁材料特性模拟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44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344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2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