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宏—细观多尺度建模的机织复合材料渐进损伤和失效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0 20:11
【摘要】:近年来在工业生产对复合材料需求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刚度、强度和损伤机理研究一直是固体力学学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很多学者分别从试验、理论和仿真方面给出了解答,但仍然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机织复合材料在准静态载荷作用下的渐进损伤机理定性及定量描述;适用于机织复合材料的损伤准测和失效模型的提炼与选择。本文在开展机织复合材料准静态拉伸和压缩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从试验获取的宏、细观力学特征,主要包括:应力-应变曲线、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和全场应变结果,总结该材料的损伤规律和失效特点,而后从细观尺度出发,基于连续性损伤力学和渐进损伤演化理论,提出一个修正的材料本构模型,对机织复合材料渐进损伤和失效进行分析和预测。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通过实验对斜纹机织复合材料进行了拉伸和压缩试验,分析机织复合材料的破坏过程。为了分析机织材料准静态的材料内部的细观失效模式的状态和历程,以及对材料宏观力学响应的影响,试验借助声发射(AE)监测手段分析材料内部损伤状态随外载荷的演化规律。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分析材料的宏观应变场的应力分布随载荷和损伤的变化历程。通过准静态试验过程和结果,基于声发射信号和全场应变分布随整个加载破坏行为的历程变化,结合宏观力学响应和细观损伤渐进过程中的信息,分析宏观、细观损伤演化规律。为渐进损伤分析模型提供试验基础。其次,数值分析部分。根据世界范围竞赛对不同的失效准则排名的结论,基于Puck失效准则和扩展的三维Hashin失效准则,提出一个考虑细观失效机制的渐进损伤模型。从细观角度,考虑组份材料不同的破坏模式。主要将纤维束的失效模式分为纤维失效模式(FF)和纤维间失效模式(IFF)。基于三维的A.Matzenmiller各向异性损伤本构方程,引入了表征不同失效模式的损伤内变量。结合ABAQUS用户子程序接口,编写了基于Puck和Hashin失效准则的渐进损伤演化模型的VUMAT子程序。最后,应用上述模型对T800H-6k/803A碳纤维双马树脂基织物复合材料开展渐进损伤分析,并对比数值计算和试验分析结果。根据机织复合材料的实际尺寸提取了代表性体积单胞;建立几何模型;导入Hypermesh前处理软件划分周期性网格。在商业有限元软件Abaqus中施加周期性边界条件,并分析单轴拉伸载荷下材料的渐进损伤和失效行为。将基于代表性体积单胞的渐进损伤演化分析结果与声发射监测获取的损伤演化信息对比,验证理论模型和用户子程序的可靠性和讨论误差来源。综上所述:本文从试验和数值仿真两个方面针对机织复合材料的细观尺度上的失效模式和渐进损伤行为开展了研究。获取了该类材料在准静态载荷作用下损伤、失效的宏、细观表征参数;实现基于细观尺度的三维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渐进损伤演化分析模型建立;通过将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证明该仿真方法在预测机织复合材料刚度强度方面具有较好的结果。
【图文】:

机织复合材料,嵌套,经典层合板理论,体积分数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互之间的编织角度影响局部应力分布和损伤的触发。Lei,SY[13]分析了纤维束体积分数对局部应变的影响。因此,,纤维的体积分数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参数。Lomov,Stepan Vladimirovitch 等人[14],研究了织物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嵌套,表明不同程度的嵌套现象导致刚度在 10-20%之间的波动和对分层的强度有一定影响。Chou and Ishikawa[15]最早提出一个拼接模型(Mosaic model)模型,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预测二维机织复合材料的等效弹性能。继而,Gao, X-L[16]等人,通过采用拼接模型(Mosaic model)模型,如图 1-1 对机织复合材料分析,并进行参数研究分析。

模型图,模型,失效行为,机织复合材料


- 6 -图 1-2 (a)3D 正交机织单包模型;(b)3-D 拼接单包模型[17]Chou,Ishikawa 等人[18]提出三个分析模型研究机织复合材料的刚度和 Mosaic model 如图 1-3 能有效预测材料弹性刚度性能。其中考虑纤对机织复合材料的扭结(knee behaviour)失效行为。作者从两方面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鸿达;;短纤维束的牵伸方法(专利介绍)[J];国外纺织技术;1979年02期

2 汪凌云;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失效准则[J];纤维复合材料;1995年01期

3 A.K.Sengupta;周炳荣;;气流纺成纱时纤维束的结构[J];国外纺织技术(纺织分册);1985年12期

4 毛明华;石棉纤维束在低压旋流器中运动规律的研究[J];有色金属;1986年04期

5 姜东华;李曼静;;多向碳—碳复合材料(一)[J];新型碳材料;1987年03期

6 杨光松;;玻璃纤维束拉伸的声发射特征及统计损伤分析[J];强度与环境;1988年02期

7 陈先谦;;蔗渣连蒸制可漂浆[J];四川造纸;1990年03期

8 姚立宁;复合材料中加捻纤维束的预应力效应[J];固体力学学报;1992年01期

9 汪凌云;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失效准则的实验验证[J];纤维复合材料;1995年02期

10 陈建中;朱四荣;;时间相关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失效准则[J];航空制造技术;2013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梅萌;黄晓佳;袁东星;;纤维束固相微萃取新技术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C];2014年

2 赵春阳;;探索健康成人视放射纤维束的分布及变化[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万友;郗丽娟;郭新茹;陈代梅;李霞;;纤维束滤料过滤水头损失特性研究[A];中国精细化工协会第一届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田龙;李杰;潘志娟;;多喷静电纺高定向纳米纤维束的连续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1分会: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C];2014年

5 何九领;鲁金华;;复合材料失效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6 周宏伟;L.Mishnaevsky;P.Brφndsted;谭金彪;桂乐乐;胡翠平;严红莲;叶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损伤演化的电镜实时实验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树光;孙杨;张向东;;动荷载作用下辽西冻风积土的损伤演化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马利;郑津洋;胡洋;;AISI4340钢的绝热剪切与动态失效准则[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李仲;黄华斌;魏宏艳;白生宝;张德俭;;复合材料T型单元损伤演化的声发射特性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10 周元鑫;江大志;夏源明;;T300和M40J纤维束静、动态拉伸性能的试验研究[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丁冬;愿祖国处处山青水绿[N];中国环境报;2011年

2 张光北;新型紧密纺技术[N];中国纺织报;2003年

3 ;纳凯夫(NACF)纤维[N];中国建材报;2004年

4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郭伽;烫发染发有学问[N];健康报;2012年

5 廖定文;引人注目的密实环锭纺技术[N];中国纺织报;2003年

6 秦员俊;用EliTe紧密纺技术 改造国产FA506或FA507细纱机[N];中国纺织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杰峰;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纤维束示踪技术重建弓形束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陈振瑞;采用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纤维束成像术重建语言和运动相关的纤维束用以指导神经外科手术[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侯波;面向制造的铝合金材料失效准则建模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金宏彬;纤维束冲击拉伸的数值模拟[D];东华大学;2005年

5 蔺焘;棉秆纤维束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6 郭林;国人ACL起止点解剖与多纤维束动态生物力学相关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7 姜海纳;突出煤粉孔隙损伤演化机制及其对瓦斯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仲苏洋;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损伤演化与失效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王伟超;叶舞盐矿深部盐岩疲劳损伤演化机理[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王德英;纤维束滤床深层过滤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嘉;基于宏—细观多尺度建模的机织复合材料渐进损伤和失效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苏志永;fMRI引导大脑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对脑胶质瘤侵袭运动传导束显像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3 唐可;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及界面结合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黄育斌;原发全面强直阵挛性癫痫脑结构损伤网络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闫雪梅;基于健康人群的白质纤维参数化模型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杨亚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行运动纤维束作用的DTI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李悦;基于蒙特卡洛法分析纤维编织结构对辐射特性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李佳;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9 罗晨旭;健康人颈髓DTI的定量研究及意义[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10 宋建萍;早期帕金森病大脑白质DTI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38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38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4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